首页--社会科学总论论文--社会学论文--社会工作、社会管理、社会规划论文

隔代教育困境中的小组工作介入--以苏州X社区“隔代家长训练营”项目为例

中文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项目背景第10-15页
    一、社会背景第10页
    二、项目背景第10-11页
        (一)项目介绍第10-11页
        (二)服务对象介绍第11页
    三、实务梳理第11-14页
        (一)关于社会工作介入隔代教育的实务梳理第11-12页
        (二)关于社会工作介入“老漂族”的实务梳理第12-14页
    四、研究意义第14-15页
        (一)理论意义第14页
        (二)实务价值第14-15页
第二章 问题分析第15-24页
    一、研究设计第15-19页
        (一)概念界定第15-16页
        (二)相关理论第16-18页
        (三)研究框架第18页
        (四)研究方法第18-19页
    二、问题分析第19-24页
        (一)相关文献回顾第19-21页
        (二)X社区隔代家长问题现状分析第21-22页
        (三)问题分析结果第22-24页
第三章 方案目标第24-26页
    一、总目标第24页
    二、具体目标第24-26页
        (一)个体层面增权目标第24页
        (二)人际关系层面增权目标第24-25页
        (三)社会参与层面增权目标第25-26页
第四章 实务模式第26-28页
    一、实务模式选择第26页
    二、项目活动安排第26-28页
第五章 实务内容第28-44页
    一、小组初期—破冰之旅第28-29页
    二、小组中期第29-39页
        (一)隔代互助小组——开门原理第29-30页
        (二)舞动生命第30-32页
        (三)隔代互助小组——如何培养一个高情商的孩子第32-33页
        (四)长者问医第33-34页
        (五)隔代互助小组——大象耳朵原理第34-35页
        (六)隔代大讲堂——代际关系第35-36页
        (七)小组团建第36-38页
        (八)家庭日第38-39页
    三、小组末期第39-44页
        (一)祖孙公益社区行之策划篇第39-41页
        (二)祖孙公益社区行之活动篇第41-42页
        (三)祖孙公益社区行之总结篇第42-44页
第六章 结果评估第44-50页
    一、评估方法第44页
        (一)评估方法第44页
        (二)评估模式第44页
        (三)评估工具第44页
    二、评估过程第44-49页
        (一)过程评估第44-45页
        (二)结果评估第45-49页
    三、评估结果第49-50页
        (一)个体层面的增权效果第49页
        (二)人际关系层面的增权效果第49页
        (三)社会参与层面的增权效果第49-50页
第七章 结论、讨论和建议第50-53页
    一、结论第50页
    二、讨论第50-51页
        (一)增权理论适用性第50-51页
        (二)社会工作方法适用性第51页
    三、建议第51-53页
        (一)加强增权理论的应用性研究第51-52页
        (二)提供多元化的社会工作服务第52-53页
参考文献第53-55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55-56页
附录第56-60页
致谢第60-61页

论文共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多重理论视角下的学校社会工作实务--以常州市H小学为例
下一篇:承认和执行外国法院判决中的互惠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