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意义和必要性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1 摩擦提升机载荷特性 | 第12-13页 |
1.3.2 钢丝绳承载状况 | 第13-14页 |
1.3.3 系统速度曲线 | 第14页 |
1.4 选题依据 | 第14页 |
1.5 主要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14-16页 |
第二章 保证摩擦式提升机安全运行的方法研究 | 第16-24页 |
2.1 矿井提升机的作用及组成 | 第16-17页 |
2.2 摩擦式矿机提升机概述及分类 | 第17-20页 |
2.3 摩擦式提升机失效机理分析 | 第20-21页 |
2.4 改进有效弧度角保证安全运行 | 第21-2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三章 保证摩擦式提升机平稳运行的方法研究 | 第24-36页 |
3.1 矿井提升过程中钢丝绳的承载状况 | 第24-25页 |
3.2 周期T内钢丝绳承载状况 | 第25-26页 |
3.3 上提过程中钢丝绳的数学模型 | 第26-28页 |
3.4 基于MATLAB/Simulink的上提过程钢丝绳仿真模型 | 第28-35页 |
3.4.1 仿真模型数值分析 | 第28-30页 |
3.4.2 建立仿真模型 | 第30-32页 |
3.4.3 仿真模型设置 | 第32-34页 |
3.4.4 仿真分析 | 第34-3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四章 提升高效经济性的摩擦提升系统速度优化 | 第36-54页 |
4.1 运动学计算公式 | 第36-40页 |
4.1.1 恒-变加速模型 | 第36-37页 |
4.1.2 立井恒加速五阶段速度图 | 第37-38页 |
4.1.3 立井恒加速六阶段速度图 | 第38-39页 |
4.1.4 限制加、减速度计算模型 | 第39-40页 |
4.2 基于梯形加速度提升的速度计算模型 | 第40-43页 |
4.3 基于无因次法的速度曲线数学模型 | 第43-52页 |
4.3.1 无因次数学模型 | 第43-44页 |
4.3.2 无因次法速度曲线优化 | 第44-47页 |
4.3.3 相对速度与提升量 | 第47页 |
4.3.4 相对速度与能耗量 | 第47-49页 |
4.3.5 相对速度与电动机容量 | 第49-51页 |
4.3.6 相对速度与钢丝绳直径 | 第51-52页 |
4.4 相对速度与多目标参数 | 第52-5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五章 提升机主—辅参数软件设计及实现 | 第54-65页 |
5.1 开发软件特点及功能 | 第54页 |
5.2 可视化递级软件设计 | 第54-55页 |
5.2.1 需求分析 | 第54-55页 |
5.2.2 开发流程 | 第55页 |
5.2.3 各级界面设计 | 第55页 |
5.3 数据库设计 | 第55-59页 |
5.3.1 创建数据库 | 第55-57页 |
5.3.2 ODBC的设置 | 第57-58页 |
5.3.3 连接数据库 | 第58-59页 |
5.4 应用案例与验证 | 第59-6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5-67页 |
6.1 结论 | 第65-66页 |
6.2 展望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