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18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1-16页 |
1.2.1 气候变化对温带气旋影响的研究 | 第11-13页 |
1.2.2 江淮气旋的统计特征研究 | 第13-14页 |
1.2.3 江淮气旋诊断分析及环境因子影响研究 | 第14-15页 |
1.2.4 江淮气旋发展机理的数值模拟 | 第15-16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第18-22页 |
2.1 研究区域 | 第18页 |
2.2 数据资料 | 第18-20页 |
2.3 分析方法 | 第20-22页 |
第三章 气温变化阶段的客观确定 | 第22-30页 |
3.1 1948-2014年5-7月平均气温阶段性分析 | 第22-24页 |
3.2 气温变化阶段的具体划分 | 第24-26页 |
3.3 气温变化阶段特征指数分析 | 第26-27页 |
3.4 三个阶段气温EOF分析 | 第27-28页 |
3.5 三个阶段内气温次级阶段演变特征 | 第28-29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四章 各气温变化阶段江淮气旋的统计特征 | 第30-37页 |
4.1 气旋定义与筛选 | 第30页 |
4.2 各气温变化阶段江淮气旋统计特征 | 第30-35页 |
4.2.1 江淮气旋发生频数统计 | 第30-31页 |
4.2.2 江淮气旋生命史统计 | 第31-32页 |
4.2.3 江淮气旋的分类及伸展高度统计 | 第32-33页 |
4.2.4 江淮气旋路径统计 | 第33-35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五章 各类江淮气旋合成结构特征 | 第37-56页 |
5.1 温压风场动力特征 | 第37-40页 |
5.2 水汽条件特征 | 第40-42页 |
5.3 涡度和散度 | 第42-44页 |
5.4 垂直速度 | 第44-46页 |
5.5 热力结构 | 第46-52页 |
5.5.1 温度纬向偏差 | 第46-49页 |
5.5.2 温度经向偏差 | 第49-52页 |
5.6 对流不稳定特征 | 第52-54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六章 江淮汛期气旋的数值模拟及验证 | 第56-63页 |
6.1 WRF模式介绍 | 第56-57页 |
6.2 数值模拟参数化方案设计 | 第57-59页 |
6.2.1 物理参数化方案的选取 | 第57-58页 |
6.2.2 物理参数化方案的介绍 | 第58-59页 |
6.3 模式结果验证 | 第59-62页 |
6.3.1 江淮气旋过程移动路径结果验证 | 第59-60页 |
6.3.2 江淮气旋过程强度变化验证 | 第60-61页 |
6.3.3 江淮气旋850hPa风场和气旋急流结果验证 | 第61-62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七章 区域气温冷暖变化影响江淮气旋特征变化机理模拟 | 第63-91页 |
7.1 区域气温变化影响江淮气旋特征变化的模拟方案 | 第63页 |
7.2 区域气温冷暖变化影响纬向路径气旋特征的模拟与对比 | 第63-80页 |
7.2.1 气温冷暖变化影响纬向路径气旋特征变化的模拟方案 | 第63-64页 |
7.2.2 江淮气旋纬向路径对比 | 第64-67页 |
7.2.3 纬向路径气旋强度对比 | 第67-68页 |
7.2.4 850hPa风场及气旋急流对比 | 第68-72页 |
7.2.5 气旋下垫面感热通量对比 | 第72-76页 |
7.2.6 气旋下垫面潜热通量对比 | 第76-77页 |
7.2.7 气旋下垫面水汽通量对比 | 第77-80页 |
7.3 区域气温冷暖变化影响经向路径气旋特征的模拟与对比 | 第80-89页 |
7.3.1 区域气温冷暖变化影响经向路径气旋特征变化的模拟方案 | 第80-81页 |
7.3.2 江淮气旋经向路径对比 | 第81-82页 |
7.3.3 经向路径气旋强度对比 | 第82-84页 |
7.3.4 850hPa风场及气旋急流对比 | 第84-86页 |
7.3.5 气旋下垫面感热通量对比 | 第86-87页 |
7.3.6 气旋下垫面潜热通量对比 | 第87-88页 |
7.3.7 气旋下垫面水汽通量对比 | 第88-89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89-91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1-94页 |
8.1 本文主要结论 | 第91-93页 |
8.2 存在问题和展望 | 第93-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9页 |
作者简介 | 第99-100页 |
致谢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