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1.2.1 研究思路 | 第11-12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2.3 文章框架 | 第13页 |
1.3 创新点 | 第13-14页 |
1.4 文献综述 | 第14-19页 |
1.4.1 股权激励动机的相关文献综述 | 第14-16页 |
1.4.2 股权激励经济后果的相关文献综述 | 第16-18页 |
1.4.3 文献评述 | 第18-19页 |
第二章 股权激励的相关理论和评价方法 | 第19-25页 |
2.1 股权激励的相关理论 | 第19-21页 |
2.1.1 最优契约理论 | 第19页 |
2.1.2 管理层权力理论 | 第19-21页 |
2.2 股权激励的类型 | 第21-22页 |
2.2.1 股票期权 | 第21页 |
2.2.2 限制性股票 | 第21页 |
2.2.3 股票增值权 | 第21页 |
2.2.4 业绩股票 | 第21-22页 |
2.2.5 虚拟股票 | 第22页 |
2.3 股权激励的评价方法 | 第22-25页 |
2.3.1 常用方法 | 第22-23页 |
2.3.2 本文股权激励有效性的衡量方法 | 第23-25页 |
第三章 正泰电器股权激励方案介绍 | 第25-38页 |
3.1 正泰电器整体概况 | 第25-26页 |
3.2 公司治理结构 | 第26-28页 |
3.3 正泰电器实施股权激励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 第28-31页 |
3.3.1 必要性 | 第28-29页 |
3.3.2 可行性 | 第29-31页 |
3.4 正泰电器股权激励各要素分析 | 第31-36页 |
3.4.1 激励方式 | 第31-32页 |
3.4.2 激励对象 | 第32页 |
3.4.3 授予来源与数量 | 第32页 |
3.4.4 行权价格 | 第32-33页 |
3.4.5 股权激励的有效期、授权日、等待期、可行权日 | 第33-35页 |
3.4.6 行权条件 | 第35-36页 |
3.4.7 股权激励计划行权完成情况 | 第36页 |
3.5 小结 | 第36-38页 |
第四章 正泰电器股权激励有效性分析 | 第38-56页 |
4.1 短期市场绩效分析 | 第38-42页 |
4.1.1 确定研究事件及事件日 | 第38页 |
4.1.2 确定事件期和估计期 | 第38-39页 |
4.1.3 计算异常报酬率及累计异常报酬率 | 第39页 |
4.1.4 市场绩效的衡量 | 第39-42页 |
4.2 基于财务指标分析法的纵向绩效比较 | 第42-47页 |
4.2.1 盈利能力 | 第42-44页 |
4.2.2 营运能力 | 第44-45页 |
4.2.3 偿债能力 | 第45-46页 |
4.2.4 成长能力 | 第46-47页 |
4.3 基于功效系数法的横向绩效比较 | 第47-53页 |
4.3.1 比较对象的选取 | 第47-48页 |
4.3.2 比较标准的确定 | 第48-53页 |
4.4 员工结构和研发费用分析 | 第53-56页 |
4.4.1 高学历人才变动情况 | 第53-54页 |
4.4.2 研发费用变动情况 | 第54-56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56-59页 |
5.1 结论 | 第56页 |
5.2 建议 | 第56-58页 |
5.2.1 加大对技术骨干的激励范围 | 第56-57页 |
5.2.2 激励考核指标多样化 | 第57页 |
5.2.3 合理确定考核指标值 | 第57-58页 |
5.3 不足之处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附录 | 第63-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作者简介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