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1-16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12-13页 |
一、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12-13页 |
二、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第13页 |
第三节 本文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一、本文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二、本文研究方法 | 第14页 |
第四节 创新之处及不足之处 | 第14-16页 |
一、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二、不足之处 | 第15-16页 |
第一章 上市公司审计业务监管解析 | 第16-21页 |
第一节 上市公司审计的界定 | 第16-19页 |
一、上市公司审计的定义 | 第16-17页 |
二、上市公司审计相关概念辨析 | 第17-19页 |
第二节 上市公司审计业务监管分析 | 第19-21页 |
一、上市公司审计业务监管的必要性分析 | 第19-20页 |
二、上市公司审计业务监管的法理分析 | 第20-21页 |
第二章 我国上市公司审计业务监管立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第21-30页 |
第一节 我国上市公司审计业务监管立法现状 | 第21-25页 |
一、我国《注册会计师法》的立法现状缕析 | 第21-23页 |
二、我国《公司法》的立法现状缕析 | 第23-24页 |
三、我国《证券法》的立法现状缕析 | 第24-25页 |
第二节 我国上市公司审计业务监管存在的立法问题 | 第25-30页 |
一、立法刚性:抑制监管灵活性 | 第26页 |
二、责任分配不公平:影响监管精确性 | 第26-27页 |
三、法制不统一:催生监管乱象 | 第27-28页 |
四、立法粗糙:监管指引作用弱化 | 第28页 |
五、执业保障不足:守法的逆向操作 | 第28-30页 |
第三章 我国上市公司审计业务监管执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第30-35页 |
第一节 我国上市公司审计业务监管执法现状 | 第30-33页 |
一、样本选取情况说明 | 第30-31页 |
二、样态呈现 | 第31-33页 |
第二节 我国上市公司审计业务监管存在的执法问题 | 第33-35页 |
一、处罚的政策导向性强 | 第33页 |
二、执法行动迟滞 | 第33-34页 |
三、执法资源配置不当 | 第34页 |
四、执法手段单一,实体与程序偏废 | 第34-35页 |
第四章 国外上市公司审计业务监管制度演化及启示 | 第35-42页 |
第一节 美国上市公司审计业务监管制度演化 | 第35-38页 |
一、经济大危机前的美国上市公司审计业务监管制度 | 第35页 |
二、经济大危机后的美国上市公司审计业务监管制度 | 第35-36页 |
三、“安然事件”后的美国上市公司审计业务监管制度 | 第36-38页 |
四、美国上市公司审计业务监管制度评析 | 第38页 |
第二节 英国上市公司审计业务监管制度演化 | 第38-39页 |
一、19 世纪中叶前英国审计行业发展的演变历程 | 第38页 |
二、19 世纪中叶后英国上市公司审计业务监管制度的变化 | 第38-39页 |
三、英国上市公司审计业务监管制度评析 | 第39页 |
第三节 法国上市公司审计业务监管制度演化 | 第39-40页 |
一、“安然事件”前法国上市公司审计业务监管制度概述 | 第39-40页 |
二、“安然事件”后法国上市公司审计业务监管制度的变化 | 第40页 |
三、法国上市公司审计业务监管制度评析 | 第40页 |
第四节 国外上市公司审计业务监管的启示 | 第40-42页 |
一、国外上市公司审计业务监管立法的同质化 | 第40-41页 |
二、国外上市公司审计业务监管执法的趋同性 | 第41页 |
三、我国借鉴国外上市公司审计业务监管经验的审慎性 | 第41-42页 |
第五章 我国上市公司审计业务监管的法治路径 | 第42-50页 |
第一节 我国上市公司审计业务监管的立法路径 | 第42-46页 |
一、自律监管:上市公司审计业务监管的《注册会计师法》路径 | 第42-44页 |
二、公司治理:上市公司审计业务监管的《公司法》路径 | 第44-45页 |
三、行政监管:上市公司审计业务监管的《证券法》路径 | 第45-46页 |
第二节 我国上市公司审计业务监管的执法路径 | 第46-50页 |
一、修法:破解上市公司审计业务监管的执法障碍 | 第46-48页 |
二、提升监管能力:质与量的辩证 | 第48-50页 |
结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