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高速公路交通安全分析及对策研究--以青银高速薛公岭段为例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引言 | 第12-13页 |
1 绪论 | 第13-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7-18页 |
2 山区高速交通事故特征及原因分析 | 第18-23页 |
2.1 山区高速公路的特点 | 第18-19页 |
2.2 山区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特征 | 第19-21页 |
2.2.1 交通事故类型 | 第19页 |
2.2.2 交通事故特征 | 第19-21页 |
2.3 山区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原因 | 第21-2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3 山区高速公路交通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 第23-42页 |
3.1 驾驶人因素 | 第23-28页 |
3.1.1 驾驶人心理因素 | 第23-24页 |
3.1.2 驾驶人生理因素 | 第24-27页 |
3.1.3 驾驶人驾驶行为 | 第27-28页 |
3.2 车辆因素 | 第28-29页 |
3.2.1 车辆故障率 | 第28页 |
3.2.2 大型车辆多 | 第28-29页 |
3.3 道路因素 | 第29-40页 |
3.3.1 平面线形 | 第29-33页 |
3.3.2 纵断面线形 | 第33-36页 |
3.3.3 视距 | 第36-37页 |
3.3.4 紧急避险车道 | 第37页 |
3.3.5 安全防护栏和隔离栅 | 第37-38页 |
3.3.6 防眩设施 | 第38-39页 |
3.3.7 交通标志和标线 | 第39页 |
3.3.8 特殊路段 | 第39-40页 |
3.4 交通环境因素 | 第40-41页 |
3.4.1 特殊天气条件 | 第40页 |
3.4.2 道路监管水平 | 第40-4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4 基于稀疏线性回归模型的交通安全分析 | 第42-54页 |
4.1 算法选取 | 第42-43页 |
4.2 算法简介 | 第43页 |
4.3 算法研究现状 | 第43-44页 |
4.4 线性回归模型 | 第44-46页 |
4.4.1 普通线性回归模型 | 第44-45页 |
4.4.2 偏最小二乘算法 | 第45-46页 |
4.5 稀疏线性回归模型 | 第46-52页 |
4.5.1 凸稀疏线性回归模型 | 第46-49页 |
4.5.2 非凸稀疏线性回归模型 | 第49-52页 |
4.6 交通安全分析变量选取 | 第52页 |
4.7 交叉验证 | 第52-53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5 实例验证 | 第54-72页 |
5.1 青银高速薛公岭段简介 | 第54-60页 |
5.1.1 薛公岭路段道路状况 | 第54-55页 |
5.1.2 薛公岭路段道路交通安全状况 | 第55-57页 |
5.1.3 薛公岭高速历史整治措施 | 第57-60页 |
5.2 基于稀疏线性回归模型的实例验证 | 第60-69页 |
5.2.1 验证数据的收集 | 第60-63页 |
5.2.2 实验过程及结果 | 第63-69页 |
5.2.3 实验结果 | 第69页 |
5.3 对策研究 | 第69-72页 |
5.3.1 模型应用方法 | 第69-70页 |
5.3.2 具体对策 | 第70-72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附录A 道路工程制图 | 第78-79页 |
附录B 青银高速薛公岭段原始事故数据 | 第79-104页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104-105页 |
致谢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