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符号说明 | 第8-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微通道中的气液两相流动的研究现状 | 第12-19页 |
1.2.1 通道尺寸的划分 | 第12-13页 |
1.2.2 微通道中的气液两相流的流型研究 | 第13-16页 |
1.2.3 微通道中的气液两相流的不稳定性研究 | 第16-18页 |
1.2.4 分叉结构微通道中的气液两相流研究 | 第18-19页 |
1.3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二章 T形微通道中流动沸腾气液两相流的实验研究 | 第21-43页 |
2.1 引言 | 第21页 |
2.2 实验系统及实验方法 | 第21-29页 |
2.2.1 液体流量控制与输出装置 | 第22-23页 |
2.2.2 实验段 | 第23-26页 |
2.2.3 加热装置 | 第26页 |
2.2.4 高速显微成像系统 | 第26-27页 |
2.2.5 数据采集系统 | 第27-28页 |
2.2.6 实验方法及步骤 | 第28页 |
2.2.7 误差分析 | 第28-29页 |
2.3 实验结果及讨论 | 第29-42页 |
2.3.1 T 形徽通道流动沸腾的汽泡行为 | 第29-32页 |
2.3.1.1 汽泡的生成 | 第29-30页 |
2.3.1.2 汽泡的合并 | 第30-31页 |
2.3.1.3 汽泡的断裂 | 第31-32页 |
2.3.2 T形微通道分叉处流动沸腾流型及其演变 | 第32-36页 |
2.3.2.1 挤压断裂流 | 第32-33页 |
2.3.2.2 泡状流 | 第33-34页 |
2.3.2.3 塞状-环状交替流 | 第34-35页 |
2.3.2.4 环状流 | 第35-36页 |
2.3.3 影响T形微通道分叉处流动沸腾流型的因素 | 第36-38页 |
2.3.3.1 流体质量流量密度对T形微通道分叉处流动沸腾的流型的影响 | 第36-37页 |
2.3.3.2 微通道尺寸对T形微通道分叉处流动沸腾的流型的影响 | 第37-38页 |
2.3.4 T形微通道中流动沸腾的出口温度不稳定性 | 第38-42页 |
2.3.4.1 加热温度对出口温度不稳定性的影响 | 第38-40页 |
2.3.4.2 质量流量密度对出口温度不稳定性的影响 | 第40-4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三章 T形微通道中气液两相流的实验研究 | 第43-55页 |
3.1 引言 | 第43页 |
3.2 实验系统及方法 | 第43-45页 |
3.2.1 实验系统的设计和搭建 | 第43-44页 |
3.2.2 微通道的设计 | 第44-45页 |
3.2.3 实验原理和步骤 | 第45页 |
3.3 实验结果及讨论 | 第45-54页 |
3.3.1 气泡在错流T形微通道中的生成 | 第45-48页 |
3.3.2 气泡在T形微通道中的流动破裂 | 第48-54页 |
3.3.2.1 气泡在T形微通道分叉处的破裂形式 | 第48-51页 |
3.3.2.2 气泡对称破裂情况下颈缩段长度的变化 | 第51-5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四章 分形树状微通道中气液两相流的实验研究 | 第55-67页 |
4.1 引言 | 第55页 |
4.2 实验系统及方法 | 第55-57页 |
4.2.1 实验系统的设计和搭建 | 第55页 |
4.2.2 微通道的构形 | 第55-56页 |
4.2.3 微通道的制作工艺 | 第56-57页 |
4.3 实验结果及讨论 | 第57-64页 |
4.3.1 气泡运动的测量方法 | 第57-58页 |
4.3.2 气泡在分形树状微通道中的运动 | 第58-63页 |
4.3.2.1 气泡在直通道中的运动 | 第58-59页 |
4.3.2.2 气泡在Y形分叉中的运动 | 第59-60页 |
4.3.2.3 气泡在分形树状微通道中的路径和速度 | 第60-63页 |
4.3.3 气泡长度对分形树状微通道中气泡分裂的影响 | 第63页 |
4.3.4 流速对分形树状微通道中气泡分裂的影响 | 第63-6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4-67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7-69页 |
5.1 结论 | 第67-68页 |
5.2 主要创新点 | 第68页 |
5.3 展望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学术成果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