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6页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Oxy-CFB锅炉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2-15页 |
1.2.1 试验研究 | 第12-13页 |
1.2.2 仿真建模研究 | 第13-14页 |
1.2.3 动态特性研究 | 第14页 |
1.2.4 存在的问题 | 第14-15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第二章 Oxy-CFB锅炉数学模型 | 第16-40页 |
2.1 引言 | 第16页 |
2.2 燃烧系统数学模型 | 第16-26页 |
2.2.1 密相区模型 | 第17-20页 |
2.2.2 稀相区模型 | 第20-21页 |
2.2.3 焦炭颗粒燃烧子模型 | 第21-23页 |
2.2.4 流动模型 | 第23-25页 |
2.2.5 传热系数模型 | 第25-26页 |
2.3 汽水系统数学模型 | 第26-32页 |
2.3.1 蒸发系统 | 第26-30页 |
2.3.1.1 蒸发区压力变动模型 | 第26-28页 |
2.3.1.2 蒸发区汽包水位变动模型 | 第28-30页 |
2.3.2 过热器 | 第30-32页 |
2.3.2.1 过热器模型简化假定 | 第30页 |
2.3.2.2 过热器模型基本方程组 | 第30-32页 |
2.4 燃烧产物数学模型 | 第32-38页 |
2.4.1 空气燃烧产物 | 第32-33页 |
2.4.2 富氧燃烧烟气再循环模型 | 第33-36页 |
2.4.2.1 富氧燃烧过程的系统平衡分析 | 第33-35页 |
2.4.2.2 富氧燃烧产物 | 第35-36页 |
2.4.3 烟气物性计算模型 | 第36-38页 |
2.4.3.1 密度 | 第36-37页 |
2.4.3.2 烟气比热 | 第37页 |
2.4.3.3 粘度 | 第37-38页 |
2.4.3.4 导热系数 | 第38页 |
2.4.3.5 普朗特数 | 第3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三章 Oxy-CFB锅炉整体仿真 | 第40-51页 |
3.1 引言 | 第40页 |
3.2 研究对象介绍 | 第40-41页 |
3.3 gCCS仿真软件介绍 | 第41-42页 |
3.3.1 工程数学建模语言 | 第41-42页 |
3.3.2 求解算法 | 第42页 |
3.3.3 模型验证 | 第42页 |
3.3.4 动态模拟和优化 | 第42页 |
3.4 子系统模块化仿真 | 第42-47页 |
3.4.1 密相区 | 第42-43页 |
3.4.2 稀相区 | 第43-44页 |
3.4.3 蒸发系统 | 第44-45页 |
3.4.4 过热系统 | 第45页 |
3.4.5 空气燃烧产物 | 第45-46页 |
3.4.6 富氧燃烧产物 | 第46-47页 |
3.4.7 烟气物性 | 第47页 |
3.5 整体仿真 | 第47-50页 |
3.5.1 锅炉核心仿真模块 | 第47-49页 |
3.5.2 Oxy-CFB锅炉整体仿真 | 第49-50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四章 模型调试与验证 | 第51-61页 |
4.1 引言 | 第51页 |
4.2 仿真流程及模型参数设置 | 第51-53页 |
4.3 模型调试 | 第53-54页 |
4.4 试验研究 | 第54-55页 |
4.5 锅炉整体仿真流程验证 | 第55-60页 |
4.5.1 模型稳态验证 | 第55-56页 |
4.5.2 模型动态验证 | 第56-60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五章 Oxy-CFB锅炉动态过程分析及燃烧模式切换研究 | 第61-73页 |
5.1 引言 | 第61页 |
5.2 Oxy-CFB锅炉动态过程分析 | 第61-64页 |
5.2.1 给煤量阶跃扰动 | 第61-63页 |
5.2.1.1 阶跃增加 | 第61-62页 |
5.2.1.2 阶跃减小 | 第62-63页 |
5.2.2 过量气体系数阶跃扰动 | 第63-64页 |
5.3 Oxy-CFB锅炉燃烧模式切换研究 | 第64-72页 |
5.3.1 燃烧切换原则 | 第64-65页 |
5.3.2 空气燃烧切换到富氧燃烧 | 第65-69页 |
5.3.2.1 调节空气、纯氧和再循环烟气流量分别以定斜率变化 | 第65-67页 |
5.3.2.2 调节空气、纯氧和再循环烟气流量分别以变斜率变化 | 第67-69页 |
5.3.3 富氧燃烧切换到空气燃烧 | 第69-7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3-75页 |
6.1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73页 |
6.2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作者简介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