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35页 |
1.1 引言 | 第15页 |
1.2 超支化聚合物的研究背景和现状 | 第15-23页 |
1.2.1 超支化聚合物的合成 | 第16-19页 |
1.2.2 超支化聚合物的表征 | 第19-20页 |
1.2.3 超支化聚合物的结构控制 | 第20-23页 |
1.2.4 小结 | 第23页 |
1.3 超分子化学简介 | 第23-24页 |
1.4 环糊精化学 | 第24-34页 |
1.4.1 环糊精的结构 | 第25-26页 |
1.4.2 环糊精的超分子体系 | 第26-27页 |
1.4.3 环糊精在聚合物领域的应用 | 第27-34页 |
1.5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以及意义 | 第34-35页 |
1.5.1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34页 |
1.5.2 本论文的意义 | 第34-35页 |
第二章 环糊精分子识别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 第35-57页 |
2.1 引言 | 第35-36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6-38页 |
2.2.1 原料 | 第36页 |
2.2.2 自扩散系数测定 | 第36页 |
2.2.3 小分子复合物的制备 | 第36-37页 |
2.2.4 聚合反应 | 第37页 |
2.2.5 聚合物封端 | 第37页 |
2.2.6 表征 | 第37-38页 |
2.3 结果和讨论 | 第38-55页 |
2.3.1 β-环糊精在体系中的化学活性 | 第38-39页 |
2.3.2 环糊精和1-(2-胺乙基)哌嗪的复合物 | 第39-40页 |
2.3.3 主客体复合常数的测定 | 第40-43页 |
2.3.4 聚合物结构分析 | 第43-52页 |
2.3.5 聚合产物性能分析 | 第52-55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三章 利用环糊精控制交联反应体系 | 第57-75页 |
3.1 引言 | 第57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57-60页 |
3.2.1 原料 | 第57-58页 |
3.2.2 小分子复合物的制备 | 第58页 |
3.2.3 核磁滴定 | 第58页 |
3.2.4 典型的聚合反应 | 第58-59页 |
3.2.5 从线性聚合物上除去β-环糊精 | 第59页 |
3.2.6 聚合物封端 | 第59页 |
3.2.7 表征 | 第59-60页 |
3.3 结果和讨论 | 第60-70页 |
3.3.1 已二胺和β-环糊精的小分子复合物 | 第60-63页 |
3.3.2 不含环糊精的聚砜胺支化度分析 | 第63-65页 |
3.3.3 不同支化度聚砜胺结构分析 | 第65-68页 |
3.3.4 聚合物性能 | 第68-70页 |
3.4 交联反应的控制 | 第70-71页 |
3.5 不同环糊精对此体系的控制效果对比 | 第71-73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第四章 利用环糊精控制双烯类单体自由基聚合反应 | 第75-88页 |
4.1 引言 | 第75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75-77页 |
4.2.1 原料 | 第75-76页 |
4.2.2 小分子复合物的制备 | 第76页 |
4.2.3 聚合反应 | 第76页 |
4.2.4 典型的共聚合反应 | 第76页 |
4.2.5 表征 | 第76-77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77-86页 |
4.3.1 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和β-环糊精的小分子复合物 | 第77-80页 |
4.3.2 聚合物结构分析 | 第80-83页 |
4.3.3 不同支化度聚合物结构分析 | 第83-86页 |
4.3.4 聚合物性能 | 第8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6-88页 |
第五章 全文总结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103页 |
致谢 | 第103-10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