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3-6页 |
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0页 |
1.1 立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12-13页 |
1.2 MgB_2和类似化合物中超导电性的研究现状 | 第13-20页 |
1.2.1 MgB_2超导的本质 | 第13-16页 |
1.2.2 Mga_2类似化合物超导电性的研究 | 第16-18页 |
1.2.3 掺杂MgB_2体系的超导电性 | 第18-19页 |
1.2.4 小结—需要解决的问题 | 第19-20页 |
1.3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参考文献 | 第21-30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计算方法 | 第30-49页 |
2.1 引言 | 第30页 |
2.2 Eliashberg超导理论 | 第30-32页 |
2.2.1 多体相互作用 | 第30-31页 |
2.2.2 M_ep的表达式 | 第31页 |
2.2.3 Eliashberg方程 | 第31-32页 |
2.2.4 超导转变温度以及其他性质 | 第32页 |
2.3 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 | 第32-39页 |
2.3.1 从绝热近似到密度泛函理论 | 第33-36页 |
2.3.2 电子-离子相互作用与波函数的近似 | 第36-39页 |
2.4 密度泛函微扰理论 | 第39-42页 |
2.4.1 晶格动力学基础 | 第40-41页 |
2.4.2 密度泛函微扰理论 | 第41-42页 |
2.5 本论文所用的方法和计算软件简介 | 第42-43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9页 |
第三章 具有AIB_2结构的类似化合物中的超导电性的研究 | 第49-68页 |
3.1 引言 | 第49-50页 |
3.2 计算方法及参数设置 | 第50页 |
3.3 BeB_2、ScB_2和NbB_2的结构 | 第50-51页 |
3.4 BeB_2、ScB_2和NbB_2的电子结构 | 第51-56页 |
3.4.1 BeB_2、ScB_2和NbB_2的能带结构 | 第51-54页 |
3.4.2 BeB_2、SoB_2和NbB_2的能态密度 | 第54-56页 |
3.5 BeB_2、ScB_2和NbB_2的声子 | 第56-59页 |
3.6 BeB_2、ScB_2和NbB_2中的电声互作用和超导性质 | 第59-62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8页 |
第四章 掺杂MgB_2化合物中超导电性的研究 | 第68-86页 |
4.1 引言 | 第68-69页 |
4.2 无序系统、超单胞方法、虚晶近似及其赝势实现 | 第69-72页 |
4.2.1 超单胞方法 | 第69页 |
4.2.2 虚晶近似 | 第69-71页 |
4.2.3 虚晶近似的赝势实现 | 第71-72页 |
4.3 Mg空位形成的超结构对MgB_2超导性质的影响 | 第72-75页 |
4.4 Be掺杂的MgB_2中的超导电性的研究 | 第75-82页 |
4.3.1 Be掺杂的MgB_2的结构 | 第75页 |
4.3.2 Be掺杂MgB_(2-x)Be_x的电子结构 | 第75-78页 |
4.3.3 Be掺杂MgB_2的声子、电声互作用以及超导转变温度 | 第78-8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6页 |
第五章 Li_xNiO_2(x~0.16)的合成、表征与超导性质研究 | 第86-95页 |
5.1 引言 | 第86-88页 |
5.2 LiNiO_2的结构特点 | 第88-89页 |
5.3 Li_xNiO_2(x~0.16)的制备 | 第89-91页 |
5.3.1 化学配比的LiNiO_2的制备 | 第89页 |
5.3.2 氧化反应制备Li_xNiO_2 | 第89-91页 |
5.4 Li_xNiO_2(x~0.16)的超导性质 | 第91-9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5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95-97页 |
6.1 主要结论和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 第95-96页 |
6.2 主要创新点 | 第96-97页 |
附录一 ABINIT和PWSCF的输入文件范例 | 第97-100页 |
附录二 收敛计算 | 第100-104页 |
附录三 费米面 | 第104-105页 |
附录四 fhi98PP输入文件 | 第105-106页 |
附录五 fhi98PP所得赝势的可移植性测试 | 第106-108页 |
致谢 | 第108-109页 |
已发表及待发表的论文 | 第109-110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