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水体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地下水论文

矿物—水—微生物相互作用对岩溶地下水的影响--以贵阳岩溶地下水为例

目录第3-5页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一章 引言第7-13页
    1.1 岩溶地下水污染源及其污染途径第7-8页
    1.2 岩溶地下水污染特征第8页
    1.3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第8-9页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进展第9-10页
        1.4.1 除铁除锰技术的发展第9页
        1.4.2 微生物对重金属污染废水的处理第9-10页
        1.4.3 微生物在修复水体富营养化中的应用第10页
    1.5 研究目标、内容与技术路线第10-12页
        1.5.1 研究目标第10-11页
        1.5.2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1-12页
        1.5.3 技术路线第12页
    1.6 论文完成的工作量第12-13页
第二章 研究区的自然环境及其地下水水质分析第13-23页
    2.1 地质地貌特征第13-14页
    2.2 土壤和植被特征第14页
    2.3 水文气候特征第14页
    2.4 水文地质特征第14-17页
    2.5 地下水化学类型的分布第17-18页
    2.6 地层构造特征第18页
    2.7 生物在岩溶动力系统中的作用第18-21页
    2.8 采样点分布图第21页
    2.9 区域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第21-23页
第三章 实验条件和方法第23-34页
    3.1 实验方案第23页
    3.2 供试土壤第23页
    3.3 微生物培养第23-24页
    3.4 培养基的配制第24页
    3.5 菌种的筛选第24页
    3.6 滤柱的挂膜第24页
    3.7 供试菌株第24-32页
        3.7.1 3号菌的DNA鉴定第27-29页
        3.7.2 7号菌的DNA鉴定第29-32页
    3.8 分析方法第32-34页
第四章 矿物-水-微生物相互作用对岩溶地下水影响的模拟试验研究第34-48页
    4.1 铁、锰的吸附第34-43页
        4.1.1 地下水中铁、锰的存在形式第34-37页
        4.1.2 试验结果与讨论第37-42页
        4.1.3 小结第42-43页
    4.2 铜的吸附第43-48页
        4.2.1 地下水中铜的存在形式第43页
        4.2.2 试验结果与讨论第43-47页
        4.2.3 小结第47-48页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第48-50页
    5.1 结论第48-49页
    5.2 建议第49-50页
参考文献第50-53页
致谢第53-54页
附表 1第54-55页
附录第55-56页

论文共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企业应对国外反倾销的对策思考
下一篇:可溶性淀粉及糊精在毛细管电泳药物手性分离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