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高分子化学(高聚物)论文

嵌段共聚物自组装形成胶束和薄膜的非平衡态动力学研究

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10页
第1章 前言第14-26页
    1.1 计算机模拟概述第15-17页
    1.2 软物质概述第17-18页
    1.3 嵌段共聚物自组装第18-23页
        1.3.1 嵌段共聚物自组装形成胶束第21-22页
        1.3.2 嵌段共聚物自组装形成薄膜第22-23页
    1.4 本论文研究目的和内容第23-26页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模拟方法第26-48页
    2.1 耗散粒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的发展概述第26-27页
    2.2 耗散粒子动力学基本原理第27-35页
        2.2.1 DPD方法中的涨落—耗散定理第30-33页
        2.2.2 DPD方法与Flory-Huggins平均场理论的结合第33-35页
    2.3 周期性边界条件第35-36页
    2.4 非平衡态耗散粒子动力学第36-40页
        2.4.1 振荡速度场(Oscillatory Velocity Profile)第37-38页
        2.4.2 Lees-Edwards周期性边界条件第38-40页
    2.5 多体耗散粒子动力学第40-42页
    2.6 积分算法第42-45页
        2.6.1 DPD-velocity-Verlet(DPD-VV)算法第42页
        2.6.2 GW-VV方法第42-43页
        2.6.3 S1方法第43-44页
        2.6.4 Lowe-Andersen方法第44-45页
    2.7 耗散粒子动力学方法的特点第45-48页
第3章 均聚物链吸附在胶束表面上的非平衡态耗散粒子动力学研究第48-54页
    3.1 引言第48-49页
    3.2 模拟方法和模型构建第49-50页
        3.2.1 非平衡态耗散粒子动力学方法第49页
        3.2.2 模拟参数设置和模型构建第49-50页
    3.3 模拟结果与讨论第50-52页
    3.4 本章小结第52-54页
第4章 蒸汽和表面对线型共聚物自组装形成的薄膜结构和性质的影响第54-82页
    4.1 引言第54-55页
    4.2 模拟方法和模型构建第55-56页
        4.2.1 多体耗散粒子动力学方法第55页
        4.2.2 模拟参数设置和模型构建第55-56页
    4.3 线型两嵌段共聚物模拟结果与讨论第56-65页
        4.3.1 对称条件下蒸汽和表面对薄膜结构和性质的影响第56-60页
        4.3.2 非对称条件下蒸汽和表面对薄膜结构和性质的影响第60-63页
        4.3.3 线型两嵌段共聚物的组成对薄膜结构和性质的影响第63-65页
        4.3.4 线型两嵌段共聚物的链的柔性对薄膜结构和性质的影响第65页
    4.4 线型三嵌段共聚物模拟结果和讨论第65-81页
        4.4.1 对称条件下蒸汽和表面对薄膜结构和性质的影响第65-71页
        4.4.2 非对称条件下蒸汽和表面对薄膜结构和性质的影响第71-74页
        4.4.3 线型三嵌段共聚物的组成对薄膜结构和性质的影响第74-77页
        4.4.4 线型三嵌段共聚物的链的柔性对薄膜结构和性质的影响第77-81页
            4.4.4.1 Rod-Coil-Coil薄膜第77-79页
            4.4.4.2 Coil-Rod-Coil薄膜第79-80页
            4.4.4.3 Rod-Coil-Rod薄膜第80-81页
    4.5 本章小结第81-82页
第5章 蒸汽和表面对梳型嵌段共聚物自组装形成的薄膜结构和性质的影响第82-90页
    5.1 前言第82页
    5.2 模拟方法和模型构建第82-83页
        5.2.1 耗散粒子动力学方法第82-83页
        5.2.2 模拟参数设置和模型构建第83页
    5.3 梳型两嵌段共聚物模拟结果和讨论第83-86页
        5.3.1 B_(10)(C_2)_5自组装形成的薄膜结构和性质第84-85页
        5.3.2 B_(20)(C_4)_5自组装形成的薄膜结构和性质第85-86页
    5.4 梳型三嵌段共聚物模拟结果和讨论第86-89页
        5.4.1 A_(20)B_(10)(C_2)_5自组装形成的薄膜结构和性质第86-88页
        5.4.2 A_(10)B_(10)(C_4)_5自组装形成的薄膜结构和性质第88-89页
    5.5 本章小结第89-90页
第6章 结论第90-92页
参考文献第92-112页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第112-114页
致谢第114-115页

论文共11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各向异性银纳米粒子的可控制备、表征、分析与应用
下一篇:利率期限结构和附息国债定价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