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9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1.3.1 理论意义 | 第9-10页 |
1.3.2 现实意义 | 第10-11页 |
1.4 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页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5 文章框架及难点和创新点 | 第13-15页 |
1.5.1 文章框架 | 第13-14页 |
1.5.2 难点和创新点 | 第14-15页 |
1.6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2 大学生挫折心理概述 | 第17-21页 |
2.1 大学生挫折的涵义 | 第17-18页 |
2.2 大学生挫折心理的现状 | 第18-21页 |
3 大学生挫折心理的类型、特性和行为表现 | 第21-32页 |
3.1 大学生挫折心理的类型 | 第21-25页 |
3.1.1 学业挫折 | 第21-22页 |
3.1.2 人际交往挫折 | 第22页 |
3.1.3 情感挫折 | 第22-23页 |
3.1.4 就业挫折 | 第23-24页 |
3.1.5 经济困难挫折 | 第24页 |
3.1.6 理想与现实冲突的挫折 | 第24-25页 |
3.2 大学生挫折心理的特性 | 第25-26页 |
3.2.1 挫折心理的必然性 | 第25页 |
3.2.2 挫折心理的普遍性 | 第25-26页 |
3.2.3 挫折心理的差异性 | 第26页 |
3.3 大学生挫折心理的行为表现 | 第26-32页 |
3.3.1 积极的行为表现 | 第26-28页 |
3.3.2 消极的行为表现 | 第28-32页 |
4 大学生挫折心理的成因 | 第32-40页 |
4.1 主观原因 | 第32-35页 |
4.1.1 才智因素 | 第32页 |
4.1.2 非智力因素 | 第32-34页 |
4.1.3 品行因素 | 第34-35页 |
4.1.4 身心素质 | 第35页 |
4.2 客观原因 | 第35-40页 |
4.2.1 自然环境 | 第35-36页 |
4.2.2 学校环境 | 第36-37页 |
4.2.3 家庭环境 | 第37-38页 |
4.2.4 社会环境 | 第38-40页 |
5 大学生抗挫能力的培养 | 第40-46页 |
5.1 培养大学生抗挫能力的目标 | 第40-41页 |
5.1.1 塑造积极的自我概念 | 第40-41页 |
5.1.2 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 第41页 |
5.1.3 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判断能力和竞争能力 | 第41页 |
5.2 培养大学生抗挫能力的措施 | 第41-46页 |
5.2.1 加强指导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挫折观 | 第42-43页 |
5.2.2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自我心理调节能力 | 第43-44页 |
5.2.3 创设挫折情景提高挫折承受力 | 第44页 |
5.2.4 建立心理疏导机制提供宣泄机会 | 第44-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附录 | 第50-54页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