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科学发展观视野下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1 引言第10-13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2 研究意义第11页
        1.2.1 现实意义第11页
        1.2.2 理论意义第11页
    1.3 研究目的第11-12页
    1.4 论文的结构第12页
    1.5 研究方法第12-13页
2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基本概述第13-20页
    2.1 几个重要概念的界定第13-14页
        2.1.1 生态文明第13页
        2.1.2 生态文明教育第13-14页
        2.1.3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第14页
    2.2 科学发展观视野下开展生态文明观教育的理论依据第14-15页
    2.3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理论渊源第15-17页
        2.3.1 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第15-16页
            2.3.1.1 儒家“参赞化育”的思想第15页
            2.3.1.2 道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第15-16页
            2.3.1.3 佛家“因果报应”的思想第16页
        2.3.2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第16-17页
        2.3.3 科学发展观的生态文明思想第17页
    2.4 高校开展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第17-19页
    2.5 高校生态文明观教育的目标和原则第19-20页
3 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现状及原因分析第20-27页
    3.1 高校生态文明观教育的现状第20-22页
        3.1.1 高校普遍支持开展生态文明观教育第20页
        3.1.2 重视力度不够,教育随意性较大第20-21页
        3.1.3 师资力量薄弱,教师队伍生态文明素养有待加强第21页
        3.1.4 教育目标存在偏差,重理论轻实践第21-22页
    3.2 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现状第22-24页
        3.2.1 对生态环境知识有一定了解,但流于表面第22页
        3.2.2 生态道德堪忧,节约意识不强第22-23页
        3.2.3 生态实践行为滞后于生态道德情感第23-24页
    3.3 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现状的原因分析第24-27页
        3.3.1 重视程度不够是最主要原因第24-25页
            3.3.1.1 国家方面第24页
            3.3.1.2 高校方面第24-25页
            3.3.1.3 学生自身方面第25页
        3.3.2 社会大环境不够良好第25-27页
            3.3.2.1 社会价值取向存在偏差第25页
            3.3.2.2 社会评价体系存在漏洞第25-27页
4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途径第27-40页
    4.1 充分发挥课程体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第27-29页
        4.1.1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加入生态文明教育课程第27-28页
        4.1.2 多学科模式---在专业课中融入生态文明思想第28-29页
    4.2 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载体作用第29-31页
        4.2.1 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规范作用第29页
        4.2.2 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构建生态文明载体第29-31页
    4.3 提高师资队伍的生态文明教育水平第31-32页
        4.3.1 对师资队伍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相关培训第31-32页
        4.3.2 鼓励广大教师从事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第32页
        4.3.3 加强高等师范院校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第32页
    4.4 有效利用新闻媒介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第32-34页
        4.4.1 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第33页
        4.4.2 充分发挥环境 NGO 的作用第33-34页
    4.5 建立校园生态文明评价体系第34-40页
        4.5.1 准确把握评价原则,建立有效性原则第35-36页
        4.5.2 全面确定评价指标,建立完整的评价体系第36-40页
结束语第40-41页
参考文献第41-44页
附录1第44-46页
附录2第46-47页
在学研究成果第47-48页
致谢第48页

论文共4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条件下我国黄金市场发展战略研究
下一篇:当代大学生挫折心理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