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前言 | 第14-1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5-30页 |
·药用植物半夏的研究现状 | 第15-25页 |
·半夏的生物学特性 | 第15-17页 |
·半夏的生药学研究 | 第17-18页 |
·半夏的化学成分研究 | 第18-19页 |
·半夏的药理学研究 | 第19-22页 |
·半夏的毒副作用研究 | 第22页 |
·半夏鸟苷、肌苷和葫芦巴碱的代谢途径研究进展 | 第22-25页 |
·植物的次生代谢研究进展 | 第25-27页 |
·次生代谢的概念及分类 | 第25-26页 |
·植物细胞培养生产次生代谢物 | 第26页 |
·诱导子对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合成的调控 | 第26-27页 |
·课题立题的依据和研究思路 | 第27-30页 |
第二章 半夏愈伤组织的诱导及总生物碱含量的检测 | 第30-40页 |
·试验材料 | 第30-31页 |
·主要试剂 | 第30页 |
·主要仪器 | 第30-31页 |
·试验方法 | 第31-32页 |
·半夏无菌外植体的获取 | 第31页 |
·愈伤组织的诱导 | 第31页 |
·愈伤组织的增殖 | 第31-32页 |
·愈伤组织的显微结构观察 | 第32页 |
·不同愈伤组织细胞系总生物碱的检测 | 第32页 |
·试验结果 | 第32-38页 |
·半夏愈伤组织的诱导 | 第32-36页 |
·半夏愈伤组织细胞系的增殖 | 第36-37页 |
·半夏不同愈伤组织细胞系总生物碱的含量 | 第37页 |
·不同生理状态愈伤组织显微结构的比较 | 第37-38页 |
·讨论 | 第38-40页 |
第三章 半夏愈伤组织颗粒悬浮培养体系的建立及生物碱的HPLC 检测 | 第40-47页 |
·试验材料 | 第40-41页 |
·主要试剂 | 第40页 |
·主要仪器 | 第40-41页 |
·植物材料 | 第41页 |
·试验方法 | 第41-42页 |
·半夏悬浮培体系中愈伤组织状态的调控 | 第41页 |
·半夏颗粒状愈伤组织悬浮培养体系的建立及特征 | 第41页 |
·半夏细胞培养物及栽培块茎中生物碱HPLC 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41-42页 |
·试验结果 | 第42-45页 |
·半夏悬浮培养愈伤组织状态的调控 | 第42-43页 |
·半夏颗粒状愈伤组织悬浮培养体系的建立及特征 | 第43页 |
·半夏细胞培养物及栽培块茎中生物碱含量HPLC 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43-45页 |
·半夏培养细胞中生物碱含量的测定 | 第45页 |
·讨论 | 第45-47页 |
第四章 半夏小块茎的诱导及其悬浮培养体系的建立 | 第47-55页 |
·实验材料 | 第47-48页 |
·主要试剂 | 第47页 |
·主要仪器 | 第47-48页 |
·实验方法 | 第48-49页 |
·无菌外植体的获得及培养 | 第48页 |
·半夏小块茎的诱导 | 第48页 |
·小块茎的继代培养 | 第48页 |
·小块茎液体悬浮培养体系的建立 | 第48页 |
·组培小块茎和栽培块茎总生物碱的比较 | 第48-49页 |
·小块茎中鸟苷、肌苷和葫芦巴碱的含量分析 | 第49页 |
·试验结果 | 第49-53页 |
·不同激素组合对半夏外植体诱导形成小块茎的影响 | 第49-50页 |
·半夏小块茎的继代培养 | 第50页 |
·半夏小块茎的液体悬浮培养 | 第50-51页 |
·组培小块茎和栽培块茎总生物碱含量的比较 | 第51-52页 |
·组培小块茎和栽培块茎中鸟苷、肌苷和葫芦巴碱含量的比较 | 第52-53页 |
·讨论 | 第53-55页 |
第五章 半夏内生菌的分离与鉴定 | 第55-66页 |
·试验材料 | 第55-56页 |
·主要试剂 | 第55页 |
·主要仪器 | 第55-56页 |
·植物材料和培养基 | 第56页 |
·实验方法 | 第56-57页 |
·内生真菌的分离纯化 | 第56页 |
·内生细菌和放线菌的分离纯化 | 第56页 |
·内生真菌的初步鉴定 | 第56-57页 |
·产生物碱菌株的筛选 | 第57页 |
·内生细菌的鉴定 | 第57页 |
·实验结果 | 第57-64页 |
·半夏内生菌分离、纯化结果 | 第57-58页 |
·不同器官半夏内生菌数量与种属分布 | 第58-59页 |
·产生物碱内生菌的筛选 | 第59-61页 |
·产生物碱内生细菌的鉴定 | 第61-64页 |
·讨论 | 第64-66页 |
第六章 真菌诱导子对半夏小块茎悬浮培养体系中生物碱合成的诱导 | 第66-74页 |
·试验材料 | 第66-67页 |
·主要试剂 | 第66页 |
·主要仪器 | 第66-67页 |
·试验方法 | 第67-68页 |
·小块茎悬浮培养体系的建立 | 第67页 |
·真菌诱导子的制备 | 第67页 |
·小块茎中鸟苷、肌苷和葫芦巴碱含量的检测 | 第67页 |
·真菌诱导子对小块茎生长分化和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 第67-68页 |
·Penicillium sp. 和 Ozonium sp.诱导子添加浓度的筛选 | 第68页 |
·Penicillium sp. 和 Ozonium sp.诱导子添加时间的筛选 | 第68页 |
·Penicillium sp. 和 Ozonium sp.诱导子诱导的时间进程 | 第68页 |
·真菌发酵液中鸟苷、肌苷和葫芦巴碱的检测 | 第68页 |
·实验结果 | 第68-73页 |
·真菌诱导子对半夏小块茎生长、分化与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 第68-70页 |
·Penicillium sp. 和 Ozonium sp.添加浓度对小块茎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 第70页 |
·Penicillium sp. 和 Ozonium sp.添加时间对小块茎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 第70-71页 |
·Penicillium sp. 和 Ozonium sp. 诱导的时间进程 | 第71-72页 |
·真菌发酵液中鸟苷、肌苷和葫芦巴碱的检测 | 第72-73页 |
·讨论 | 第73-74页 |
第七章 细菌诱导子对半夏小块茎生长分化及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 第74-81页 |
·实验材料 | 第74-75页 |
·主要试剂 | 第74页 |
·主要仪器 | 第74-75页 |
·实验方法 | 第75-76页 |
·小块茎的悬浮培养 | 第75页 |
·半夏内生细菌的分离 | 第75页 |
·细菌诱导子的制备 | 第75页 |
·有诱导效应的内生细菌的筛选和鉴定 | 第75-76页 |
·内生细菌对半夏小块茎生长和分化的影响 | 第76页 |
·内生细菌对半夏小块茎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 第76页 |
·细菌发酵液中生物碱的检测 | 第76页 |
·实验结果 | 第76-79页 |
·内生细菌的筛选结果及菌种鉴定 | 第76-77页 |
·Pseudomonas sp. 和 Enterobacter sp.对半夏小块茎生长的影响 | 第77页 |
·细菌细胞提取物对半夏小块茎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 第77-78页 |
·活体细菌和小块茎共培养对小块茎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 第78-79页 |
·Pseudomonas sp. 和 Enterobacter sp.发酵液中生物碱的检测 | 第79页 |
·讨论 | 第79-81页 |
第八章 非生物诱导子和前体化合物对半夏生物碱的诱导及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 第81-97页 |
·实验材料 | 第81-82页 |
·主要试剂 | 第81-82页 |
·主要仪器 | 第82页 |
·实验方法 | 第82-86页 |
·小块茎的悬浮培养 | 第82页 |
·小块茎生物碱含量的检测 | 第82页 |
·非生物诱导子对半夏小块茎中鸟苷、肌苷和葫芦巴碱含量的影响 | 第82-83页 |
·前体化合物对半夏小块茎中鸟苷、肌苷和葫芦巴碱含量的影响 | 第83-84页 |
·甘氨酸和肌苷酸对IMP 脱氢酶和SAMP 合成酶活性的影响 | 第84-86页 |
·实验结果 | 第86-94页 |
·非生物诱导子对半夏小块茎中鸟苷、肌苷和葫芦巴碱含量的影响 | 第86-89页 |
·前体化合物对半夏小块茎中鸟苷、肌苷和葫芦巴碱含量的影响 | 第89-92页 |
·肌苷酸和甘氨酸添加对IMP 脱氢酶和SAMP 合成酶活性的影响 | 第92-94页 |
·讨论 | 第94-97页 |
第九章 全文总结 | 第97-99页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97-98页 |
·研究的创新点 | 第98页 |
·存在的不足及后续研究设想 | 第98-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9页 |
附录 | 第109-117页 |
致谢 | 第117-118页 |
作者简介 | 第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