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英文摘要 | 第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7-19页 |
第二章 色氨酸酶基因的克隆与鉴定 | 第19-42页 |
2.1 前言 | 第19-26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26-29页 |
2.2.1 菌种 | 第26页 |
2.2.2 仪器与DNA分析软件 | 第26-27页 |
2.2.3 试剂与培养基 | 第27页 |
2.2.4 质粒抽提 | 第27-28页 |
2.2.5 连接与转化 | 第28页 |
2.2.6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28页 |
2.2.7 SDS-PAGE | 第28-29页 |
2.2.8 甘油冷冻法简易保存菌种 | 第29页 |
2.3 目的基因的克隆 | 第29-34页 |
2.3.1 引物设计 | 第29页 |
2.3.2 细菌基因组DNA的抽提 | 第29页 |
2.3.3 用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 | 第29-31页 |
2.3.4 用T载体连接、转化JM109 | 第31-32页 |
2.3.5 讨论 | 第32-34页 |
2.4 目的基因的鉴定 | 第34-42页 |
2.4.1 测序 | 第34页 |
2.4.2 表达实验,SDS-PAGE初略测定目标蛋白的分子量 | 第34-35页 |
2.4.3 消除本底的酶活性、单独表达外源导入基因 | 第35-39页 |
2.4.3.1 将目的基因克隆到pET系统的载体 | 第35-38页 |
2.4.3.2 表达实验 | 第38-39页 |
2.4.3.3 初步摸索发酵条件,表达有活性的酶 | 第39页 |
2.4.4 利用含外源基因表达的色氨酸酶的菌体合成色氨酸 | 第39-40页 |
2.4.5 结论 | 第40页 |
2.4.6 讨论 | 第40-42页 |
第三章 发酵条件的优化 | 第42-71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42-45页 |
3.1.1 菌种与质粒 | 第42页 |
3.1.2 仪器与设备 | 第42页 |
3.1.3 吲哚的定量测定 | 第42-44页 |
3.1.4 色氨酸的定量测定 | 第44-45页 |
3.1.5 利用菌体中色氨酸酶合成L-色氨酸 | 第45页 |
3.2 用IPTG诱导表达有活性的色氨酸酶 | 第45-59页 |
3.2.1 IPTG浓度对色氨酸酶的表达的影响 | 第45-48页 |
3.2.2 添加不同pH缓冲液对色氨酸酶表达的影响 | 第48-50页 |
3.2.3 底物与辅酶对色氨酸酶表达的影响 | 第50-51页 |
3.2.4 L-Arg对色氨酸酶表达的影响 | 第51页 |
3.2.5 磷酸盐浓度对色氨酸酶表达的影响 | 第51-52页 |
3.2.6 金属离子对色氨酸酶表达的影响 | 第52页 |
3.2.7 葡萄糖浓度对色氨酸酶表达的影响 | 第52-53页 |
3.2.8 发酵液装量对色氨酸酶表达的影响 | 第53-54页 |
3.2.9 诱导时机与时间的选择 | 第54-57页 |
3.2.10 诱导温度对色氨酸酶的表达的影响 | 第57-58页 |
3.2.11 总结 | 第58-59页 |
3.3 用色氨酸诱导表达色氨酸酶 | 第59-71页 |
3.3.1 温度对色氨酸酶生产的影响 | 第59-60页 |
3.3.2 碳源对色氨酸酶生产的影响 | 第60-61页 |
3.3.3 氮源对色氨酸酶生产的影响 | 第61-63页 |
3.3.4 金属离子对色氨酸酶生产的影响 | 第63页 |
3.3.5 磷酸盐对色氨酸酶生产的影响 | 第63-64页 |
3.3.6 维生素对色氨酸酶生产的影响 | 第64-65页 |
3.3.7 初始pH对色氨酸酶生产的影响 | 第65页 |
3.3.8 正交试验 | 第65-66页 |
3.3.9 不同宿主对色氨酸酶活性的影响 | 第66-67页 |
3.3.10 不同载体对色氨酸酶活性的影响 | 第67页 |
3.3.11 发酵过程曲线 | 第67页 |
3.3.12 总结 | 第67-69页 |
3.3.13 两种诱导方法的比较 | 第69-70页 |
3.3.14 利用菌体中色氨酸酶合成L—色氨酸 | 第70-71页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1-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