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市区政府治理碎片化问题研究--以合肥大都市区为例
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1 引言 | 第11-14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1页 |
1.2 研究问题与目标 | 第11-12页 |
1.3 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1.4 研究方法与程序 | 第13页 |
1.5 分析框架 | 第13-14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4-24页 |
2.1 大都市区的相关文献综述 | 第14-17页 |
2.1.1 大都市区认识与界定 | 第14-15页 |
2.1.2 大都市区的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2.2 关于政府治理碎片化的文献综述 | 第17-22页 |
2.2.1 政府治理碎片化的含义 | 第17-19页 |
2.2.2 政府治理治理碎片化问题的认识 | 第19-20页 |
2.2.3 解决政府治理碎片化问题的经验 | 第20-22页 |
2.3 文献评述 | 第22-24页 |
3 政府治理碎片化问题的理论分析 | 第24-33页 |
3.1 政府治理碎片化问题的核心与实质 | 第24-28页 |
3.1.1 政府治理职能在组织结构中的分散 | 第24-26页 |
3.1.2 政府治理职能在区域主体上的分散 | 第26-28页 |
3.2 政府治理碎片化问题的经济学解释 | 第28-32页 |
3.2.1 政府间横向沟通与协调困难 | 第28-29页 |
3.2.2 委托人之间的利益差异 | 第29-31页 |
3.2.3 代理人之间的囚徒困境 | 第31-32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4 合肥大都市区政府治理碎片问题的典型表现 | 第33-48页 |
4.1 合肥进入大都市区化阶段 | 第33-41页 |
4.1.1 经济发展水平持续提高 | 第33-35页 |
4.1.2 城市化水平稳定增长 | 第35-39页 |
4.1.3 市县经济联系紧密 | 第39-41页 |
4.2 交通条件衔接不畅 | 第41-47页 |
4.2.1 市区内通勤辐射有限 | 第41-42页 |
4.2.2 城市交通规划局限 | 第42-44页 |
4.2.3 市与县的通勤阻碍 | 第44-47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5 合肥大都市区政府治理碎片化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8-65页 |
5.1 直管县改革增加市县协调难度 | 第48-55页 |
5.1.1 原有逐级财政管理体制弊端凸显 | 第48-50页 |
5.1.2 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措施 | 第50-53页 |
5.1.3 市级对县级管理与指导减弱 | 第53-55页 |
5.2 规划中地区主体的自利性 | 第55-60页 |
5.2.1 城市规划的一般特点 | 第55页 |
5.2.2 大都市区与市区规划差异 | 第55-60页 |
5.3 市县财政体制与行政体制的冲突 | 第60-63页 |
5.4 其他社会因素 | 第63-6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6 合肥大都市区政府治理碎片化问题解决建议 | 第65-71页 |
6.1 组织间协调的整体性政府治理思路 | 第65-67页 |
6.2 基于第三方的利益协调机制 | 第67-68页 |
6.3 政府部门间组织关系的调整 | 第68页 |
6.4 对合肥大都市区的建议 | 第68-70页 |
6.4.1 县域规划权上移 | 第69页 |
6.4.2 撤县设区 | 第69-70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7 结论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