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8-15页 |
1.1 引言 | 第8页 |
1.2 油菜素内酯及其信号转导途径 | 第8-10页 |
1.2.1 油菜素内酯 | 第8-9页 |
1.2.2 油菜素内酯信号转导途径 | 第9-10页 |
1.3 类受体激酶BRI1和BAK1的基本结构及作用模式 | 第10-11页 |
1.4 BRI1激酶区相关突变体介绍 | 第11-12页 |
1.5 课题相关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6 ELH1背景介绍 | 第13-15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5-43页 |
2.1 bri1-301的克隆及Gateway体外重组技术 | 第15-21页 |
2.1.1 拟南芥基因组DNA快速提取法提取bri1-301基因组DNA | 第15-16页 |
2.1.2 基于Gateway方法的基因克隆技术 | 第16-17页 |
2.1.3 基于Gateway方法的基因体外重组技术 | 第17-21页 |
2.2 转基因植株的获得 | 第21-25页 |
2.2.1 农杆菌电穿孔转化法 | 第22页 |
2.2.2 菌落PCR鉴定及摇菌 | 第22页 |
2.2.3 农杆菌介导浸染花序法转化拟南芥 | 第22页 |
2.2.4 拟南芥杂交 | 第22-23页 |
2.2.5 转基因植株的鉴定 | 第23-25页 |
2.3 苏氨酸磷酸化检测(Anti-Thr-p) | 第25-29页 |
2.3.1 拟南芥膜蛋白提取 | 第25-27页 |
2.3.2 免疫沉淀反应(IP) | 第27-28页 |
2.3.3 Anti-Thr-P检测苏氨酸位点磷酸化 | 第28-29页 |
2.4 Western blot | 第29-32页 |
2.4.1 材料与试剂 | 第29-30页 |
2.4.2 步骤与方法 | 第30-32页 |
2.5 植物组织总RNA的提取 | 第32-33页 |
2.6 反转录 | 第33页 |
2.7 Real Time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 | 第33-34页 |
2.7.1 材料与试剂 | 第33-34页 |
2.8 酵母双杂交 | 第34-39页 |
2.8.1 ELH1酵母文库筛选 | 第34-36页 |
2.8.2 ELH1相互作用蛋白的验证 | 第36-39页 |
2.9 拟南芥土中种植、苗期口常管理 | 第39-40页 |
2.9.1 拟南芥土中种植方法 | 第39页 |
2.9.2 拟南芥苗的后期管理 | 第39页 |
2.9.3 拟南芥种子的收集 | 第39-40页 |
2.10 拟南芥种子的消毒处理 | 第40页 |
2.11 LB培养基的配制 | 第40-41页 |
2.11.1 高盐细菌LB培养基的配制 | 第40-41页 |
2.11.2 低盐细菌LB培养基的配制 | 第41页 |
2.12 MS培养基的配制 | 第41页 |
2.13 1/2 MS培养基的配制 | 第41-42页 |
2.14 常用抗生素的配制 | 第42-43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43-51页 |
3.1 转基因植株的获得 | 第43-44页 |
3.2 磷酸化检测bri1-301激酶活性 | 第44-45页 |
3.3 ELH1的亚细胞定位 | 第45页 |
3.4 超表达ELH1产生生长素合成过剩表型 | 第45-47页 |
3.5 超表达ELH1产生赤霉素合成过剩表型 | 第47-50页 |
3.6 ELH1相互作用蛋白的筛选 | 第50-51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51-55页 |
4.1 bri1-301体内活性的研究 | 第51-52页 |
4.2 ELH1参与调控BR、AUXIN和GA的细胞信号转导途径 | 第52-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