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3 简要评述 | 第13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3-15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第2章 奶制品安全的政府监管理论 | 第15-20页 |
2.1 奶制品安全与政府监管 | 第15-17页 |
2.1.1 奶制品安全的涵义 | 第15页 |
2.1.2 政府监管的概念、特性 | 第15-17页 |
2.2 政府对奶制品安全的监管的理论分析 | 第17-19页 |
2.2.1 公共物品理论 | 第17-18页 |
2.2.2 市场失灵理论 | 第18-19页 |
2.3 奶制品安全政府监管的意义 | 第19-20页 |
第3章 我国奶制品安全政府监管的现状、问题及原因 | 第20-25页 |
3.1 我国奶制品安全政府监管的现状 | 第20-22页 |
3.1.1 我国奶制品安全政府监管的监管方式 | 第20页 |
3.1.2 我国奶制品安全政府监管的机构设置 | 第20-21页 |
3.1.3 我国奶制品安全政府监管的法制建设 | 第21-22页 |
3.2 我国奶制品安全政府监管的问题及原因 | 第22-25页 |
3.2.1 监管部门思想被动 | 第22-23页 |
3.2.2 监管体系不完善 | 第23页 |
3.2.3 中央与地方政府监管问题 | 第23-25页 |
第4章 国外奶制品安全监管的启示 | 第25-35页 |
4.1 发达国家和地区奶制品监管体系概述 | 第25-31页 |
4.1.1 美国模式 | 第25-26页 |
4.1.2 欧盟模式 | 第26-29页 |
4.1.3 澳大利亚模式 | 第29-31页 |
4.2 发达国家和地区奶制品安全政府监管对我国的启示 | 第31-35页 |
4.2.1 奶制品安全政府监管体系建设 | 第31-32页 |
4.2.2 奶制品安全政府监管机构设置 | 第32页 |
4.2.3 奶制品安全政府监管的法律体系、安全标准 | 第32-33页 |
4.2.4 奶制品安全政府监管的检验技术 | 第33-35页 |
第5章 强化我国奶制品安全政府监管的对策建议 | 第35-44页 |
5.1 转变政府监管思想 | 第35-36页 |
5.1.1 树立政府监管意识 | 第35页 |
5.1.2 强化政府监管责任 | 第35-36页 |
5.2 完善政府监管体系 | 第36-39页 |
5.2.1 转变监管方式 | 第36页 |
5.2.2 加快监管机构改革 | 第36-37页 |
5.2.3 明确监管机构责任 | 第37-39页 |
5.3 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与安全标准 | 第39-40页 |
5.3.1 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 第39-40页 |
5.3.2 完善安全标准 | 第40页 |
5.4 健全检测体系、加大检测设备和技术投入 | 第40-41页 |
5.4.1 健全检测体系 | 第40-41页 |
5.4.2 加大资金、技术支持 | 第41页 |
5.5 提高监管队伍的素质 | 第41-42页 |
5.5.1 提高监管执法者的服务意识 | 第41-42页 |
5.5.2 加强监管执法者技能培训 | 第42页 |
5.6 推进监管制度的创新 | 第42-44页 |
5.6.1 奶制品企业的自我监督 | 第42-43页 |
5.6.2 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 | 第43页 |
5.6.3 科研机构的第三方监督 | 第43页 |
5.6.4 消费者的监督 | 第43-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