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6页 |
1.1.1 宏观背景 | 第13页 |
1.1.2 中观背景 | 第13-14页 |
1.1.3 微观背景 | 第14-16页 |
1.2 研究目的、意义 | 第16-17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6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3 研究内容和框架 | 第17-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2 研究框架 | 第18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及案例 | 第20-26页 |
2.1 国外相关研究及案例 | 第20-21页 |
2.1.1 英国伦敦景观控制规划概况 | 第20-21页 |
2.1.2 法国巴黎城市景观控制概况 | 第21页 |
2.2 国内相关研究及案例 | 第21-23页 |
2.2.1 千岛湖城市景观控制的实践与创新 | 第21-22页 |
2.2.2 佛山市新城区规划视线控制研究 | 第22-23页 |
2.3 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及实施案例的启示 | 第23-26页 |
2.3.1 研究意义 | 第24页 |
2.3.2 不足之处 | 第24-26页 |
第三章 视线通廊基础研究 | 第26-45页 |
3.1 视线通廊的概念 | 第26页 |
3.2 视线通廊的三元素 | 第26-29页 |
3.2.1 景点 | 第26-27页 |
3.2.2 视点(场) | 第27-28页 |
3.2.3 廊道 | 第28-29页 |
3.3 视线通廊的作用 | 第29-30页 |
3.3.1 优化加强、优化景点 | 第29页 |
3.3.2 拓展视野、提升价值 | 第29页 |
3.3.3 丰富空间、完善体系 | 第29-30页 |
3.3.4 彰显文化、凸显特色 | 第30页 |
3.4 视线通廊的空间构成要素 | 第30-35页 |
3.4.1 形态要素 | 第30-31页 |
3.4.2 物质要素 | 第31-34页 |
3.4.3 事件要素 | 第34-35页 |
3.5 视线通廊的分类 | 第35-40页 |
3.5.1 按照景点、界面性质 | 第35-36页 |
3.5.2 按照人的观赏角度 | 第36-37页 |
3.5.3 按照景点、视场的形态 | 第37-39页 |
3.5.4 按照廊道的功能 | 第39-40页 |
3.6 视线通廊的空间形态及其特点 | 第40-43页 |
3.6.1 带状空间形态的视线通廊及其特点 | 第40-42页 |
3.6.2 片状空间形态的视线通廊及其特点 | 第42-43页 |
3.7 视线通廊的空间关系 | 第43-45页 |
3.7.1 交叉关系 | 第43页 |
3.7.2 衔接关系 | 第43页 |
3.7.3 包含关系 | 第43-45页 |
第四章 视线通廊的影响要素 | 第45-63页 |
4.1 人类视觉与视线通廊 | 第45-52页 |
4.1.1 视线、视角、视距、视野、视域 | 第45-46页 |
4.1.2 人类视觉的生理学特征 | 第46-48页 |
4.1.3 人类视觉的心理学特征——格式塔心理学 | 第48-50页 |
4.1.4 人类视觉与视线通廊的关系 | 第50-52页 |
4.2 城市形态与视线通廊 | 第52-56页 |
4.2.1 城市形态的概念 | 第52页 |
4.2.2 城市形态基本要素 | 第52-53页 |
4.2.3 城市形态构图理论 | 第53-55页 |
4.2.4 城市形态与视线通廊的关系 | 第55-56页 |
4.3 城市空间与视线通廊 | 第56-59页 |
4.3.1 空间序列 | 第57页 |
4.3.2 空间层次 | 第57-58页 |
4.3.3 空间尺度 | 第58页 |
4.3.4 城市空间与视线通廊的关系 | 第58-59页 |
4.4 城市意象与视线通廊 | 第59-63页 |
4.4.1 城市意象 | 第59页 |
4.4.2 可读性与可意向性 | 第59-60页 |
4.4.3 城市意象要素 | 第60-61页 |
4.4.4 城市意象与视线通廊的关系 | 第61-63页 |
第五章 视线通廊控制原则与方法 | 第63-81页 |
5.1 视线通廊的控制原则 | 第63页 |
5.2 基于人类视觉的视线通廊控制方法 | 第63-68页 |
5.2.1 基于视觉生理学的控制方法——视线分析控制法 | 第64-65页 |
5.2.2 基于视觉心理学的控制方法——整体控制法 | 第65-68页 |
5.3 基于城市形态的视线通廊控制方法 | 第68-73页 |
5.3.1 “面”的设计控制 | 第68-69页 |
5.3.2 “线”的设计控制 | 第69-72页 |
5.3.3 “场”的设计控制 | 第72-73页 |
5.4 基于城市空间的视线通廊控制方法 | 第73-76页 |
5.4.1 组景 | 第73-75页 |
5.4.2 借景 | 第75-76页 |
5.5 基于城市意象的视线通廊控制方法 | 第76-78页 |
5.5.1 色彩规划 | 第76-77页 |
5.5.2 符号应用 | 第77页 |
5.5.3 风情展现 | 第77-78页 |
5.5.4 功能协调 | 第78页 |
5.6 视线通廊的控制方法总结 | 第78-81页 |
5.6.1 城市视线通廊控制的一般步骤 | 第78-79页 |
5.6.2 城市视线通廊控制的技术路线 | 第79-81页 |
第六章 延安市宝塔山视线通廊控制研究 | 第81-93页 |
6.1 延安市宝塔山现状概况分析 | 第81-83页 |
6.1.1 宝塔山概况 | 第81页 |
6.1.2 宝塔山周边现状建设状况 | 第81-82页 |
6.1.3 宝塔山周边现状景观状况 | 第82页 |
6.1.4 宝塔山周边基于视线通廊打造的优劣势 | 第82-83页 |
6.2 取“景” | 第83-84页 |
6.2.1 景点选取 | 第83-84页 |
6.2.2 景点组构 | 第84页 |
6.3 营“场” | 第84-87页 |
6.3.1 视场设置区划定 | 第84-85页 |
6.3.2 视场选取 | 第85-87页 |
6.4 通“廊” | 第87-90页 |
6.4.1 廊道区域划定 | 第87-89页 |
6.4.2 建筑高度分区控制 | 第89页 |
6.4.3 视线分析控制 | 第89-90页 |
6.4.4 天际线控制 | 第90页 |
6.5 赋“境” | 第90-93页 |
6.5.1 色彩规划 | 第90-91页 |
6.5.2 符号应用 | 第91页 |
6.5.3 黄土风情打造 | 第91-92页 |
6.5.4 红色文化展示 | 第92-93页 |
结语 | 第93-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7-98页 |
致谢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