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7-10页 |
1.1 IPv4的局限性和IPv6的引入 | 第7-8页 |
1.2 IPv6的研究现状 | 第8页 |
1.3 IPv6试验床的设计目标 | 第8-10页 |
第二章 IPv6协议及研究现状 | 第10-30页 |
2.1 IPv6协议 | 第10-15页 |
2.1.1 IPv6的分组格式 | 第10-11页 |
2.1.2 IPv6分组的扩展头 | 第11-14页 |
2.1.3 ICMPv6的演变 | 第14-15页 |
2.1.4 IPv6协议栈 | 第15页 |
2.2 IPv6的寻址和路由 | 第15-20页 |
2.2.1 IPv6地址的表示 | 第15-16页 |
2.2.2 IPv6地址的类别 | 第16-18页 |
2.2.3 IPv6的路由 | 第18-20页 |
2.3 IPv6网络的配置 | 第20-22页 |
2.3.1 地址解析 | 第20-21页 |
2.3.2 重定向 | 第21页 |
2.3.3 地址自动配置 | 第21-22页 |
2.4 IPv6的安全机制 | 第22-25页 |
2.4.1 认证扩展头AH | 第23-24页 |
2.4.2 数据加密扩展头ESP | 第24页 |
2.4.3 安全参数的分配 | 第24-25页 |
2.5 IPv6的服务质量控制 | 第25-27页 |
2.5.1 流(flow) | 第25-26页 |
2.5.2 等级(class) | 第26-27页 |
2.6 IPv4到IPv6的过渡 | 第27-30页 |
2.6.1 双协议栈 | 第27-29页 |
2.6.2 IPv4/IPv6隧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湖南省IPv6试验床的设计与实现 | 第30-71页 |
3.1 国内外IPv6试验床介绍 | 第30-31页 |
3.1.1 6Bone概况 | 第30页 |
3.1.2 CERNET IPv6试验床 | 第30-31页 |
3.2 本课题中试验床建设的设计思路 | 第31-33页 |
3.2.1 本课题的总体设计目标和主要工作内容 | 第31-33页 |
3.2.2 本课题的工作中的难点和关键点分析 | 第33页 |
3.3 UNIX类平台下的IPv6实现技术研究 | 第33-47页 |
3.3.1 UNIX类平台下IPv6的实现结构 | 第33-41页 |
3.3.2 UNIX类平台下实现的IPv6系统的主要功能 | 第41-42页 |
3.3.3 UNIX类平台下IPv6实现的关键技术 | 第42-44页 |
3.3.4 Linux中IPv6的实现技术 | 第44-45页 |
3.3.5 FreeBSD中IPv6的实现技术 | 第45页 |
3.3.6 Solaris中IPv6的实现技术 | 第45-47页 |
3.4 Windows平台下的IPv6实现技术研究 | 第47-60页 |
3.4.1 Windows平台下IPv6的实现结构 | 第47-51页 |
3.4.2 Windows平台下实现的IPv6系统的主要功能 | 第51-52页 |
3.4.3 Windows平台下IPv6实现的关键技术 | 第52-59页 |
3.4.4 Windows 2000/XP中IPv6的实现技术 | 第59-60页 |
3.5 湖南省IPv6试验床情况介绍 | 第60-71页 |
3.5.1 试验床概况 | 第60-62页 |
3.5.2 操作系统的选择 | 第62页 |
3.5.3 配置IPv6地址 | 第62-63页 |
3.5.4 几种公共服务的具体实现 | 第63-67页 |
3.5.5 IPv6协议栈的初始化 | 第67-69页 |
3.5.6 目前所完成的主要工作和取得的成果 | 第69-71页 |
第四章 IPv6试验床的测试 | 第71-78页 |
4.1 测试任务和环境 | 第71页 |
4.2 测试内容 | 第71-77页 |
4.2.1 Linux-IPv6系统测试 | 第71-75页 |
4.2.2 Windows NT-IPv6系统测试 | 第75-77页 |
4.3 测试结论 | 第77-78页 |
第五章 结束语 | 第78-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目录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