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邮电经济论文--电信论文--电信企业组织和经营管理论文

中国移动有限公司应用持续审计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0-26页
    1.1 选题依据和立论背景第10-11页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1-12页
        1.2.1 研究目的第11-12页
        1.2.2 研究意义第12页
    1.3 国内外持续审计的研究现状第12-22页
        1.3.1 国外持续审计的研究现状第12-17页
        1.3.2 国内持续审计的研究现状第17-22页
        1.3.3 国内外持续审计的研究现状小结第22页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第22-25页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第22-23页
        1.4.2 研究的主要方法第23-24页
        1.4.3 研究技术路线第24-25页
    1.5 本文的难点、重点和创新点第25-26页
2 相关理论基础第26-30页
    2.1 委托代理理论第26页
    2.2 信息不对称理论第26-27页
    2.3 信息系统管理理论第27页
    2.4 信息理论——持续审计需求分析第27-28页
    2.5 计划行为理论——持续审计供给分析第28-30页
3 持续审计的技术架构第30-48页
    3.1 持续审计的内涵探究第30-35页
        3.1.1 持续审计的概念第30-31页
        3.1.2 持续审计的本质第31-35页
    3.2 持续审计的实现方法第35-48页
        3.2.1 持续审计的实施条件第35-36页
        3.2.2 持续审计的技术途径第36-38页
        3.2.3 持续审计的实施模型第38-48页
4 中国移动有限公司持续审计的应用过程及现状研究第48-64页
    4.1 中国移动有限公司概况和持续审计实施背景第48-53页
        4.1.1 中国移动有限公司概况第48页
        4.1.2 中国移动有限公司的特点第48-49页
        4.1.3 中国移动有限公司持续审计实施背景第49-52页
        4.1.4 中国移动有限公司实施持续审计的必要性第52-53页
    4.2 中国移动有限公司持续审计系统构建第53-60页
        4.2.1 中国移动有限公司持续审计系统实施方案第53-54页
        4.2.2 基于数据仓库和数据集市构建持续审计系统第54-60页
    4.3 中国移动有限公司持续审计应用现状分析第60-64页
        4.3.1 中国移动有限公司持续审计的实施周期长且实施进度不一致性第60-61页
        4.3.2 中国移动有限公司持续审计实施范围狭隘第61-62页
        4.3.3 中国移动有限公司持续审计实施频率较低第62-64页
5 中国移动有限公司持续审计应用现状成因分析第64-70页
    5.1 中国移动有限公司持续审计应用现状管理层成因分析第64-66页
        5.1.1 中国移动有限公司持续审计应用过程中组织协调欠缺第64页
        5.1.2 持续审计系统获取层数据 ETL 过程质和效率难均衡第64页
        5.1.3 持续审计系统应用层业务数据梳理复杂第64-65页
        5.1.4 持续审计系统应用层审计报告传递片面性第65-66页
    5.2 中国移动有限公司持续审计应用现状技术层成因分析第66-70页
        5.2.1. 持续审计系统获取层数据采集频率的限制第66-67页
        5.2.2 持续审计系统应用层审计专题模型固化难第67-68页
        5.2.3 持续审计系统访问层平台广度扩展难第68-70页
6 中国移动有限公司持续审计应用对策研究第70-76页
    6.1 中国移动有限公司持续审计应用管理层策略第70-71页
        6.1.1 加强持续审计组织协调性第70页
        6.1.2 完善业务运营系统,构建流程化的信息通道第70页
        6.1.3 提升持续审计系统审计报告至认证模式第70-71页
    6.2 中国移动有限公司持续审计应用技术层对策第71-76页
        6.2.1 设计数据中转区且构建数据质量自动化控制机制第71-72页
        6.2.2 构建基于 Agent 的数据仓库和数据集市的持续审计模型第72-73页
        6.2.3 融合 XBRL 财务网络报告持续审计模型第73-74页
        6.2.4 扩展持续审计系统访问层平台第74-76页
7 结论与展望第76-78页
    7.1 结论第76-77页
    7.2 展望第77-78页
参考文献第78-82页
致谢第82-8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成果第84页

论文共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油茶树体主要矿质元素分配及转运规律研究
下一篇:基于森林资源清查数据的中国森林植被生物量和生产力动态变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