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自白排除规则在我国建立
摘要 | 第1-8页 |
引言 | 第8-11页 |
第一章 自白的概念与辨析 | 第11-14页 |
一、自白的概念 | 第11-12页 |
二、自白的价值 | 第12-14页 |
(一) 自白的直接性特征 | 第12页 |
(二) 自白的相对真实性特征 | 第12-14页 |
第二章 自白规则 | 第14-17页 |
一、自白规则的定义 | 第14页 |
二、自白排除的依据与意义 | 第14-17页 |
(一) 排除虚假理论 | 第14-15页 |
(二) 维护人权理论 | 第15-16页 |
(三) 排除违法理论 | 第16页 |
(四) 混合理论 | 第16-17页 |
第三章 我国非法自白排除的实体构建 | 第17-26页 |
一、相关权利的确立 | 第17-20页 |
(一) 无罪推定原则 | 第18-19页 |
(二) 反对强迫自证其罪原则与沉默权 | 第19-20页 |
二、自白排除的实体标准 | 第20-26页 |
(一) 刑讯逼供 | 第21-23页 |
(二) 威胁、引诱、欺骗 | 第23-26页 |
第四章 我国自白排除规则的程序构建 | 第26-39页 |
一、程序的启动 | 第27-31页 |
(一) 权利告知 | 第27-28页 |
(二) 证据开示 | 第28-30页 |
(三) 提出申请的时间 | 第30页 |
(四) 提出申请的方式 | 第30-31页 |
二、初步审查 | 第31-32页 |
(一) 被告方的举证责任 | 第31-32页 |
(二) 法庭的初步审查处理 | 第32页 |
三、听证程序 | 第32-36页 |
(一) 举行听证的时间 | 第32-33页 |
(二) 主持听证的人员 | 第33页 |
(三) 控方举证责任 | 第33-35页 |
(四) 侦查人员出庭作证问题 | 第35-36页 |
四、法庭处理 | 第36-37页 |
五、救济程序 | 第37-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