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1 引言 | 第10-15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0页 |
1.2 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1.3 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 第11页 |
1.3.1 研究的对象 | 第11页 |
1.3.2 研究的方法 | 第11页 |
1.4 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1.4.1 国外职业技术学校职业教育现状 | 第11-12页 |
1.4.2 国内职业技术学校数学教育现状 | 第12-13页 |
1.5 理论基础 | 第13-15页 |
1.5.1 弗赖登塔尔的数学教育理论 | 第13页 |
1.5.2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13-15页 |
2 部队职业技术学校教学状况概述 | 第15-18页 |
2.1 概念的界定 | 第15页 |
2.2 部队职业技术学校教学体制的概述 | 第15-16页 |
2.3 部队职业技术学校数学教学的背景 | 第16页 |
2.4 部队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学结构 | 第16-18页 |
3 部队职业技术学校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调查与分析 | 第18-28页 |
3.1 教材的不完善 | 第18-19页 |
3.1.1 现代数学理念在目前使用的数学教材中体现不足 | 第18页 |
3.1.2 只强调理论的严谨性而忽视理论的实际应用 | 第18-19页 |
3.1.3 对不同的专业数学需求没有针对性 | 第19页 |
3.2 学员主体问题 | 第19-23页 |
3.2.1 对数学学科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 第19-20页 |
3.2.2 自觉性不够,数学学习热情不高 | 第20-21页 |
3.2.3 基础差距大,数学水平参差不齐 | 第21-22页 |
3.2.4 方法不得当,数学学习效率不高 | 第22页 |
3.2.5 理想与现实的问题 | 第22-23页 |
3.3 教员问题 | 第23-24页 |
3.3.1 教员是教学主体的思想需改变 | 第23页 |
3.3.2 教学方法的问题 | 第23-24页 |
3.4 教员激励机制的不完善 | 第24-25页 |
3.4.1 激励措施单一,设置简单 | 第24页 |
3.4.2 考核标准不合理 | 第24-25页 |
3.4.3 缺乏对教员个体心理需求的分析 | 第25页 |
3.4.4 激励机制不灵活 | 第25页 |
3.5 教学评价的矛盾性 | 第25-28页 |
3.5.1 对学员的评价 | 第25-27页 |
3.5.2 对教员的评价 | 第27-28页 |
4 部队职业技术学校数学教学的改进措施及方法 | 第28-38页 |
4.1 重新认识数学的重要性 | 第28页 |
4.1.1 数学地位的重要性 | 第28页 |
4.1.2 抓住机会对学员进行先期教育 | 第28页 |
4.2 完善教学内容 | 第28-30页 |
4.2.1 数学教材要适应时代发展需要 | 第28-29页 |
4.2.2 教材的编写要适合部队职业技术学校学员发展 | 第29页 |
4.2.3 教材内容和教学要求要符合专业需求 | 第29-30页 |
4.3 教学方法的调整和改善,教学理念的改变 | 第30-34页 |
4.3.1 改变教员教学理念、突出学员主体作用 | 第30页 |
4.3.2 教员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 第30-31页 |
4.3.3 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教学手段 | 第31-33页 |
4.3.4 根据学员特点要求,改变现有授课模式 | 第33-34页 |
4.4 提高学员主动性,培养学员自主学习的能力 | 第34-35页 |
4.4.1 精心设计课堂 | 第34页 |
4.4.2 建立课后兴趣小组 | 第34-35页 |
4.4.3 增设选修课 | 第35页 |
4.4.4 培养学员正确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 第35页 |
4.5 注重培养教员一专多能 | 第35-37页 |
4.5.1 加强在职教员的继续教育 | 第35-36页 |
4.5.2 建立有效的跨专业学习机制 | 第36页 |
4.5.3 引进复合型教员 | 第36页 |
4.5.4 改变激励机制 | 第36-37页 |
4.6 改革评价方法,促进良性循环 | 第37-38页 |
4.6.1 对学员的评价 | 第37页 |
4.6.2 对教员的评价 | 第37-38页 |
5 部队职业技术学校数学教学流程与教学案例分析 | 第38-47页 |
5.1 部队职业技术学校数学教学流程分析 | 第38页 |
5.2 部队职业技术学校数学教学案例设计与分析 | 第38-40页 |
5.3 部队职业技术学校数学教学案例展示 | 第40-47页 |
6 结论和建议 | 第47-49页 |
6.1 本研究的结论 | 第47页 |
6.2 本研究的建议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附录 | 第51-54页 |
后记 | 第54-55页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