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序 | 第8-12页 |
1 绪论 | 第12-18页 |
1.1 引言 | 第12页 |
1.2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15-18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4.2 章节安排 | 第15-18页 |
2 多视点立体视频系统 | 第18-26页 |
2.1 引言 | 第18页 |
2.2 立体深度感知原理 | 第18页 |
2.3 双目视差模型 | 第18-20页 |
2.4 多视点摄像机采集阵列 | 第20-21页 |
2.5 系统框架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 第21-25页 |
2.5.1 系统基本组成框架 | 第22页 |
2.5.2 采集模块存在的问题 | 第22-24页 |
2.5.3 校正模块存在的问题 | 第24-25页 |
2.5.4 编码传输模块存在的问题 | 第25页 |
2.5.5 立体显示模块存在的问题 | 第25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3 多视点立体图像校正 | 第26-38页 |
3.1 引言 | 第26页 |
3.2 摄像机成像模型 | 第26-27页 |
3.3 摄像机参数标定 | 第27-28页 |
3.4 基于标定的立体图像校正 | 第28-30页 |
3.4.1 Matlab工具箱标定和校正 | 第28-29页 |
3.4.2 基于OpenCV库的立体校正 | 第29-30页 |
3.5 基于标定的多视点图像校正 | 第30-36页 |
3.5.1 多视点摄像机模型 | 第31页 |
3.5.2 多视点平行摄像机阵列校正的理想效果 | 第31-32页 |
3.5.3 多个视点摄像机的理想旋转矩阵 | 第32页 |
3.5.4 多个视点摄像机的理想平移向量 | 第32-33页 |
3.5.5 多个视点摄像机的理想公共内参 | 第33页 |
3.5.6 多个视点摄像机的理想映射矩阵 | 第33-34页 |
3.5.7 多视点图像校正映射变换 | 第34页 |
3.5.8 实验结果比较 | 第34-36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4 多视点视频帧内优化编码 | 第38-48页 |
4.1 立体电视格式 | 第38-39页 |
4.2 基于九宫图视频的制作方法 | 第39-40页 |
4.3 基于九宫图格式视频的帧内优化编码算法 | 第40页 |
4.4 帧内优化编码参考帧的选取和编码排列顺序的分析 | 第40-42页 |
4.5 视频下采样方法 | 第42页 |
4.6 实验结果和分析 | 第42-46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5 多视点立体显示相关研究 | 第48-62页 |
5.1 零视差校准 | 第48-54页 |
5.1.1 零视差原理 | 第49页 |
5.1.2 特征点的提取和匹配 | 第49-51页 |
5.1.3 参数可控的零视差点选取算法 | 第51-53页 |
5.1.4 图像平移、裁剪和采样 | 第53-54页 |
5.2 基于棱柱镜的多视点立体图像合成 | 第54-60页 |
5.2.1 多视点子像素映射算法 | 第54-56页 |
5.2.2 多视点立体图像合成算法 | 第56-58页 |
5.2.3 裸眼自由立体显示器相关参数的工程测量方法 | 第58页 |
5.2.4 实验结果 | 第58-60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6 系统的软硬件实现 | 第62-70页 |
6.1 八视点立体视频系统 | 第62-66页 |
6.1.1 硬件模块 | 第62-64页 |
6.1.2 软件界面和功能 | 第64-66页 |
6.1.3 软件程序编写中遇到的问题 | 第66页 |
6.2 四视点立体视频系统 | 第66-68页 |
6.2.1 系统软硬件模块 | 第66-67页 |
6.2.2 程序编写中遇到的问题 | 第67-68页 |
6.3 立体摄像机的采集显示 | 第68-69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7 总结与展望 | 第70-72页 |
7.1 工作总结 | 第70页 |
7.2 工作展望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作者简历 | 第76-80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