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引言 | 第12-19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12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2-16页 |
三、选题意义 | 第16页 |
四、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17页 |
六、创新之处 | 第17-19页 |
第一章 历史视域中的“中国梦” | 第19-26页 |
一、“中国梦”的缘起 | 第19-20页 |
二、“中国梦”的破碎 | 第20页 |
三、“中国梦”的滥觞 | 第20-23页 |
(一) 地主阶级革新派的“师夷制夷”梦 | 第20-21页 |
(二) 洋务派自强求富梦 | 第21页 |
(三) 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梦 | 第21页 |
(四) 维新派变法改良梦 | 第21-22页 |
(五)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主共和梦 | 第22-23页 |
四、“中国梦”的复兴 | 第23-26页 |
第二章 学理视域中的“中国梦” | 第26-37页 |
一、从学理层面把握“中国梦”的必要性 | 第26-27页 |
(一) 是形成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客观要求 | 第26页 |
(二) 是指导中国人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必然要求 | 第26-27页 |
(三) 是进一步提升其理论价值,增强“中国梦”世界认同的必然要求 | 第27页 |
二、构建“中国梦”学理框架的依据 | 第27-30页 |
(一) “中国梦”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发展 | 第27-28页 |
(二) “中国梦”形成了关于理想、目标树立和实现的方法论 | 第28页 |
(三) “中国梦”涵盖了我国改革发展的诸多领域 | 第28-29页 |
(四) “中国梦”思想构成学理体系的诸要素业已具备,体系初步形成 | 第29-30页 |
(五) “中国梦”对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统摄作用 | 第30页 |
三、构建“中国梦”学理框架需要遵循的原则 | 第30-31页 |
(一) 提升理论高度 | 第30-31页 |
(二) 拓宽理论视野 | 第31页 |
(三) 保持理论自信 | 第31页 |
四、“中国梦”的内涵和特征 | 第31-37页 |
(一) “中国梦”的内涵 | 第31-33页 |
(二) “中国梦”的特征 | 第33-37页 |
第三章 实践视域中的“中国梦” | 第37-63页 |
一、实现“中国梦”的道路 | 第37-38页 |
二、实现“中国梦”的动力 | 第38-42页 |
(一) 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动力 | 第38-40页 |
(二) 中国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 | 第40-41页 |
(三) 为人类进步做贡献是实现“中国梦”的外部动力 | 第41-42页 |
二、实现“中国梦”的制度保障 | 第42-43页 |
(一)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 | 第42-43页 |
(二) 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 第43页 |
三、实现“中国梦”的政治保障 | 第43-46页 |
(一)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中国梦”的政治基石 | 第44页 |
(二) 协商民主制度为实现“中国梦”奠定深厚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 | 第44-45页 |
(三) 依法治国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 第45-46页 |
四、实现“中国梦”的经济保障 | 第46-50页 |
(一)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筑牢“中国梦”的经济根基 | 第47页 |
(二) 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增强“中国梦”的经济动力 | 第47-49页 |
(三) 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 | 第49-50页 |
五、实现“中国梦”的文化保障 | 第50-54页 |
(一) 扎实推进文化强国建设 | 第50-52页 |
(二) 文化强国建设要着眼于中国软实力的提升 | 第52-54页 |
(三) 不断充实人民精神文化生活 | 第54页 |
六、实现“中国梦”的社会保障 | 第54-59页 |
(一) 社会建设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支撑 | 第55页 |
(二) 全面推进加快民生建设 | 第55-58页 |
(三) 努力实现公平正义 | 第58-59页 |
七、实现“中国梦”的生态保障 | 第59-63页 |
(一) 实现“中国梦”离不开永续的生态环境 | 第59-61页 |
(二) 必须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 第61-63页 |
第四章 主体视域中的“中国梦” | 第63-74页 |
一、实现“中国梦”的主体 | 第63-69页 |
(一)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 | 第63-64页 |
(二) 人民群众是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主体 | 第64-65页 |
(三) 发挥主体作用弘扬中国精神 | 第65-67页 |
(四) 凝聚人民力量 | 第67-68页 |
(五) 牢固树立“实干兴国”的理念 | 第68-69页 |
二、实现“中国梦”的领导核心 | 第69-74页 |
(一) 中国共产党是实现“中国梦”的领导核心 | 第70-71页 |
(二) 实现“中国梦”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 第71-74页 |
第五章 实现“中国梦”的障碍及破解之策 | 第74-92页 |
一、实现“中国梦”的自然生态环境制约及破解之策 | 第74-77页 |
(一) 我国现阶段自然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74-76页 |
(二) 破除自然生态环境制约实现“中国梦”的路径选择 | 第76-77页 |
二、实现“中国梦”的政治生态制约及破解之策 | 第77-80页 |
(一) 实现“中国梦”所面临的政治生态障碍 | 第77-78页 |
(二) 净化政治生态,为实现“中国梦”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 | 第78-80页 |
三、实现“中国梦”的思想文化生态制约及破解之策 | 第80-83页 |
(一) 实现“中国梦”的思想文化生态主要制约因素 | 第80-81页 |
(二) 破解思想文化生态制约的对策分析 | 第81-83页 |
四、实现“中国梦”的主体素质制约及破解之策 | 第83-85页 |
(一) 实现“中国梦”的主体素质方面制约因素 | 第83-84页 |
(二) 提升实现“中国梦”主体素质的对策分析 | 第84-85页 |
五、实现“中国梦”的国际环境制约及破解之策 | 第85-92页 |
(一) 实现“中国梦”的国际环境方面的主要障碍 | 第85-87页 |
(二) 扫除障碍为实现“中国梦”创造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 第87-88页 |
(三) 努力让“中国梦”的世界意义为世界各国人民所接受 | 第88-92页 |
结语 | 第92-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100页 |
致谢 | 第100-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