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2 高强度钢的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 贝氏体钢分类及其强韧化机理 | 第13-17页 |
1.3.1 贝氏体钢的分类 | 第13-16页 |
1.3.1.1 Mo-B 系贝氏体钢 | 第13-14页 |
1.3.1.2 Mn-B 系贝氏体钢 | 第14页 |
1.3.1.3 准贝氏体钢 | 第14-15页 |
1.3.1.4 几种高强韧准贝氏钢 | 第15-16页 |
1.3.2 贝氏体钢强韧化机理 | 第16-17页 |
1.3.2.1 粒状贝氏体强韧化机理 | 第16页 |
1.3.2.2 下贝氏体/马氏体复相组织的强韧机理 | 第16页 |
1.3.2.3 无碳化贝氏体/马氏体复相组织的强韧机理 | 第16-17页 |
1.4 低合金钢的亚温淬火 | 第17-22页 |
1.4.1 亚温淬火强韧化机理 | 第17-19页 |
1.4.1.1 细化晶粒 | 第17-18页 |
1.4.1.2 铁素体自身强化及其对裂纹扩展的阻碍 | 第18-19页 |
1.4.1.3 残余奥氏体的作用 | 第19页 |
1.4.2 影响亚温淬火强韧化效果的因素 | 第19-22页 |
1.4.2.1 原始组织 | 第19-20页 |
1.4.2.2 进入两相区的方式 | 第20-21页 |
1.4.2.3 亚温淬火温度的影响 | 第21-22页 |
1.4.2.4 回火工艺的影响 | 第22页 |
1.5 课题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22-24页 |
第2章 实验方法 | 第24-28页 |
2.1 实验材料及设备 | 第24-26页 |
2.1.1 实验材料的制备 | 第25-26页 |
2.1.2 热处理工艺 | 第26页 |
2.2 光学金相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组织观察 | 第26页 |
2.3 力学性能测试 | 第26-28页 |
2.3.1 拉伸试验 | 第26-27页 |
2.3.2 硬度值的测定 | 第27-28页 |
第3章 新型非调质铸钢的成分设计 | 第28-39页 |
3.1 合金设计思路 | 第28-29页 |
3.2 各合金元素作用 | 第29-33页 |
3.2.1 C 在合金钢中的作用 | 第29页 |
3.2.2 Mn 在合金钢中的作用 | 第29-30页 |
3.2.3 Si 在合金钢中的作用 | 第30页 |
3.2.4 Cr 在合金钢中的作用 | 第30-31页 |
3.2.5 B 在合金钢中的作用 | 第31-32页 |
3.2.6 Ti 在合金钢中的作用 | 第32页 |
3.2.7 RE 在合金钢中的作用 | 第32-33页 |
3.2.8 Al 在合金钢中的作用 | 第33页 |
3.3 试验钢合金的设计 | 第33-38页 |
3.3.1 铸钢成分的设计 | 第33-34页 |
3.3.2 铸钢强度以及临界点计算 | 第34-36页 |
3.3.3 试验钢组织的预测 | 第36-3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4章 正火+回火后的组织和力学性能 | 第39-55页 |
4.1 ZG15Si2Mn3CrB 的组织性能 | 第39-44页 |
4.1.1 显微组织分析 | 第39-40页 |
4.1.2 力学性能分析 | 第40-43页 |
4.1.3 断口分析 | 第43-44页 |
4.2 ZG25Si2Mn2CrB 的组织性能 | 第44-49页 |
4.2.1 显微组织分析 | 第44-46页 |
4.2.2 力学性能分析 | 第46-48页 |
4.2.3 断口分析 | 第48-49页 |
4.3 ZG35Si2Mn2CrB 的组织性能 | 第49-53页 |
4.3.1 显微组织分析 | 第49-50页 |
4.3.2 力学性能的分析 | 第50-52页 |
4.3.3 拉伸断口 | 第52-5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5章 亚温正火、NJ 淬火后组织与性能 | 第55-67页 |
5.1 亚温正火后的组织与性能 | 第55-62页 |
5.1.1 钢的亚温正火工艺 | 第55-56页 |
5.1.2 金相组织分析 | 第56-58页 |
5.1.3 力学性能分析 | 第58-61页 |
5.1.4 断口分析 | 第61-62页 |
5.2 NJ 淬火后试样的组织和性能 | 第62-66页 |
5.2.1 显微组织分析 | 第64-65页 |
5.2.2 力学性能分析 | 第65-66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6章 结论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