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5页 |
1 绪论 | 第15-27页 |
·研究背景 | 第15-22页 |
·建立和完善西部地区草原生态建设补偿机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 第17-21页 |
·建立和完善中国西部草原生态建设补偿机制的重大实践意义 | 第21-22页 |
·研究问题与相关概念 | 第22-24页 |
·问题的提出及其界定 | 第22-23页 |
·相关概念 | 第23-24页 |
·研究目的、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24-26页 |
·研究目的 | 第24页 |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论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26-27页 |
·论文的框架 | 第27页 |
2 生态建设补偿机制研究综述 | 第27-34页 |
·国外研究动态 | 第28-32页 |
·中国生态补偿机制和政策研究现状 | 第32-34页 |
·理论研究 | 第32-33页 |
·生态补偿实践 | 第33页 |
·中国生态补偿理论与实践述评 | 第33-34页 |
3 草原生态建设补偿机制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34-42页 |
·草原生态建设补偿机制主要经济学理论基础 | 第34-42页 |
·公共品理论 | 第34-35页 |
·外部性理论 | 第35-36页 |
·生态经济学理论 | 第36页 |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 | 第36-38页 |
·博弈论 | 第38页 |
·自然资源价值理论 | 第38-41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41-42页 |
·草原生态建设补偿机制重要的管理学理论基础——激励理论 | 第42页 |
4 草原生态建设补偿机制研究的理论背景和分析框架 | 第42-52页 |
·草原生态建设与草原生态系统服务 | 第42-47页 |
·草原生态建设补偿机制 | 第47-50页 |
·生态补偿的概念及其讨论 | 第47-48页 |
·草原生态建设补偿机制 | 第48-50页 |
·草原生态建设补偿制度分析框架:设计、绩效和相互作用 | 第50-52页 |
·生态补偿制度研究 | 第50页 |
·草原生态建设补偿制度设计 | 第50页 |
·草原生态建设补偿制度绩效 | 第50-51页 |
·草原生态建设补偿制度的相互作用 | 第51-52页 |
·小结 | 第52页 |
5 西部地区草原生态建设补偿实践和相关政策评析 | 第52-69页 |
·草原生态建设补偿政策和现实背景 | 第52-56页 |
·草原生态建设补偿政策背景 | 第52-54页 |
·建立草原生态建设补偿机制的现实选择 | 第54-56页 |
·西部草原生态建设补偿政策的制定及其内容 | 第56-58页 |
·草原生态建设补偿实践和政策的效果评价——以内蒙古为例 | 第58-65页 |
·生态效益评价 | 第58-63页 |
·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 | 第63页 |
·项目区牧民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 第63-65页 |
·草原生态建设补偿制度讨论 | 第65-69页 |
6 牧户实施的草原保护实践和草原生态补偿意愿研究 | 第69-93页 |
·数据采集与分析方法 | 第70-73页 |
·研究步骤和研究思路 | 第70-72页 |
·调查内容及问卷设计 | 第72页 |
·调研实施情况 | 第72页 |
·调查数据的分析 | 第72-73页 |
·数据统计分析工具 | 第73页 |
·调研结果分析 | 第73-91页 |
·调研旗县(管理区)概况及草原建设调研结果对比分析 | 第73-78页 |
·被调研户的基本特征分析 | 第78-87页 |
·被调研户的草原生态补偿意愿与其社会、经济、认知、生理特征的相关分析 | 第87-89页 |
·基于 Tobit 模型的农牧民参与草原生态补偿意愿分析 | 第89-91页 |
·结论 | 第91-93页 |
7 西部地区草原生态建设补偿机制的构建 | 第93-100页 |
·建立和完善西部地区草原生态建设补偿机制所秉持的基本理念 | 第93页 |
·建立和完善西部地区草原生态建设补偿机制的基本原则 | 第93-94页 |
·西部地区草原生态建设补偿机制框架 | 第94-100页 |
·西部地区草原生态建设补偿机制的基本框架 | 第94-96页 |
·西部地区草原生态建设补偿主体和补偿对象的界定 | 第96-97页 |
·西部地区草原生态建设补偿额度的确定 | 第97-99页 |
·西部地区草原生态建设补偿期限的确定 | 第99-100页 |
8 建立和完善西部地区草原生态建设补偿机制的配套政策体系研究 | 第100-110页 |
·构建和完善我国草原生态建设补偿法律法规体系 | 第100-101页 |
·完善各级政府间纵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构建横向转移支付机制 | 第101-102页 |
·建立多元化的和可持续的融资渠道,推动政治和社会参与草原生态建设投资的意愿,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 第102-106页 |
·系统规划和全面监管草原生态建设补偿机制运行 | 第106-107页 |
·深化草原资源产权管理,建立规范的草原产权流转制度土地产权 | 第107-108页 |
·在项目设计和执行过程中赋予当地社区更大的话语权,并给与牧户充分的自主选择权 | 第108-109页 |
·实行适应性管理,强化项目区域的能力构建 | 第109-110页 |
9 全文结论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110-113页 |
·结论 | 第110-111页 |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111-113页 |
致谢 | 第113-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4-123页 |
作者简 介 | 第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