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1 引言 | 第13-14页 |
2 绪论 | 第14-36页 |
2.1 研究背景 | 第14-19页 |
2.1.1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2.1.2 问题的提出 | 第14-19页 |
2.2 矿震、冲击地压等开采动力灾害研究进展综述 | 第19-34页 |
2.2.1 国内外矿震研究进展 | 第19-26页 |
2.2.2 国内外冲击地压研究进展 | 第26-33页 |
2.2.3 矿震与冲击地压的关系 | 第33-34页 |
2.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34-36页 |
2.3.1 研究内容 | 第34-35页 |
2.3.2 技术路线 | 第35-36页 |
3 基于应力状态演化的冲击危险性分析技术 | 第36-60页 |
3.1 冲击危险性概念 | 第36-38页 |
3.2 深部地层初始应力场特征 | 第38-40页 |
3.2.1 地球重力场形成的应力场 | 第38-39页 |
3.2.2 构造应力场主应力方向 | 第39页 |
3.2.3 地应力场的地质动力特征 | 第39-40页 |
3.3 基于应力状态的冲击危险性评价方法 | 第40-48页 |
3.3.1 三维应力状态评价指标的建立分析 | 第40-43页 |
3.3.2 应力状态评价指标的三轴试验研究 | 第43-47页 |
3.3.3 基于应力状态的岩体稳定性危险等级划分 | 第47-48页 |
3.4 基于应力场时空变化的冲击危险性分析技术 | 第48-59页 |
3.4.1 华亭煤田区域地质背景分析 | 第48-49页 |
3.4.2 原始地应力场测量 | 第49-52页 |
3.4.3 华亭煤田区域地应力场反演 | 第52-54页 |
3.4.4 华亭煤田应力场、能量场及地质动力特征 | 第54-55页 |
3.4.5 基于华亭煤田底板应力状态的冲击危险区域评价 | 第55-58页 |
3.4.6 冲击危险性时空演化过程讨论 | 第58-5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4 区域固体潮汐应力与矿震诱发之间的相关性及触发作用机理 | 第60-78页 |
4.1 地球固体潮汐应力理论 | 第60-61页 |
4.2 矿震的固体潮触发效应统计分析方法 | 第61-62页 |
4.3 华亭煤田地区矿震的固体潮触发效应分析 | 第62-66页 |
4.3.1 华亭煤田矿震活动背景分析 | 第62-64页 |
4.3.2 潮汐作用与顶板型矿震活动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64-65页 |
4.3.3 潮汐作用与底板型矿震活动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65-66页 |
4.4 固体潮触发作用与矿震规模的关系分析 | 第66-73页 |
4.4.1 不同震级的顶板型矿震的固体潮触发效应分析 | 第66-70页 |
4.4.2 不同震级的底板型矿震的固体潮触发效应分析 | 第70-73页 |
4.5 潮汐应力矿震的触发作用机理分析 | 第73-76页 |
4.5.1 潮汐应力的作用模式 | 第73-75页 |
4.5.2 潮汐应力对顶板型矿震的触发作用 | 第75页 |
4.5.3 潮汐应力对底板型矿震的作用 | 第75-76页 |
4.6. 矿震过程对当地固体潮活动的影响 | 第76-77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5 开采动力灾害的区域应变效应观测与分析方法研究 | 第78-96页 |
5.1 开采扰动效应与区域应力场之间的相关性与协同机制分析 | 第78-80页 |
5.2 华亭矿区区域应力(应变)效应观测的地质及工程背景分析 | 第80-82页 |
5.3 钻孔应变观测技术 | 第82-84页 |
5.4 钻孔应变观测数据时间序列的分析方法研究 | 第84-95页 |
5.4.1 分形特征分析方法 | 第84-87页 |
5.4.2 群子统计理论分析方法 | 第87-91页 |
5.4.3 应变速率时程变化分析方法 | 第91-9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5-96页 |
6 开采动力灾害的区域应变效应及灾害相关特征分析 | 第96-114页 |
6.1 矿震诱发时的区域应变响应模式及其与矿震特征之间的关系 | 第96-101页 |
6.1.1 矿震及天然地震的区域应变同震响应模式 | 第97-100页 |
6.1.2 矿震的区域应变响应模式与矿震特征关系 | 第100-101页 |
6.2 基于钻孔应变数据时程变化的灾害特征提取分析 | 第101-108页 |
6.2.1 分形盒维数特征分析 | 第101-104页 |
6.2.2 群子统计特征参量分析 | 第104-106页 |
6.2.3 应变速率特征分析 | 第106-108页 |
6.3 开采动力灾害的前兆特征分析 | 第108-112页 |
6.3.1 开采动力灾害前兆力学机理与盒维数特征分析 | 第108-109页 |
6.3.2 基于岩层形变趋势演化的灾害孕育及前兆特征分析 | 第109-112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12-114页 |
7 结论 | 第114-117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114-115页 |
7.2 创新点 | 第115-116页 |
7.3 展望 | 第116-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30页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第130-135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