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动物医学(兽医学)论文--各种家畜、家禽、野生动物的疾论文--家畜论文--猪论文

内蒙古通辽市仔猪黄白痢病原菌的流行病学调查及灭活疫苗的制备

引言第9-11页
第一篇 文献综述第11-21页
    仔猪黄白痢病原菌的研究进展第11-21页
第二篇 研究内容第21-55页
    第一章 内蒙古通辽市仔猪黄白痢的流行病学调查第21-26页
        1.调查方法与内容第21-22页
            1.1 调查范围第21页
            1.2 调查年限第21页
            1.3 调查仔猪第21页
            1.4 调查方法第21-22页
        2.结果第22-25页
            2.1 发病情况第22-23页
            2.2 发病症状、剖检变化第23页
            2.3 病原检查第23-24页
            2.4 环境因素第24-25页
        3.讨论第25-26页
    第二章 内蒙古通辽市仔猪黄白痢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第26-39页
        1 材料第26-27页
            1.1 病料第26页
            1.2 培养基及试剂第26页
            1.3 实验动物第26页
            1.4 大肠杆菌O抗原单因子血清第26页
            1.5 参考菌株第26页
            1.6 实验设备第26-27页
        2.方法第27-28页
            2.1 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分离与鉴定第27页
            2.2 生化实验第27页
            2.3 大肠杆菌O抗原血清型鉴定第27页
            2.4 致病性实验第27-28页
        3.结果第28-37页
            3.1 致病大肠杆菌的分离培养结果第28-36页
            3.2 大肠杆菌O抗原血清型鉴定结果第36-37页
            3.3 动物实验结果第37页
        4.讨论第37-39页
    第三章 内蒙古通辽市仔猪黄白痢大肠杆菌的药敏实验第39-49页
        1.材料与方法第39-40页
            1.1 菌种第39页
            1.2 药敏参考菌株第39页
            1.3 药敏纸片第39页
            1.4 培养基第39页
            1.5 实验方法第39-40页
        2.结果第40-47页
        3.讨论第47-49页
    第四章 仔猪黄白痢大肠杆菌自家灭活疫苗制备及预防效果实验第49-55页
        1 材料第49-50页
            1.1 制苗菌种第49-50页
            1.2 K88K99基因工程疫苗第50页
            1.3 培养基第50页
            1.4 实验猪场第50页
            1.5 实验动物第50页
        2.方法第50页
            2.1 种子培养第50页
            2.2 增菌培养第50页
            2.3 灭活第50页
            2.4 浓缩第50页
            2.5 加入佐剂第50页
        3.菌苗检验第50-52页
            3.1 无菌检验与安全检验第50-51页
            3.2 效价测定第51-52页
            3.3 猪体效力检验第52页
            3.4 保存期测定第52页
        4.临床预防实验第52-53页
            4.1 方法第52-53页
            4.2 效果判定第53页
        5.结果第53-54页
            5.1 无菌检验与安全检验第53页
            5.2 家兔的免疫测定结果第53页
            5.3 对比试验第53-54页
            5.4 保存期测定第54页
            5.5 临床预防实验第54页
        6.讨论第54-55页
结论第55-56页
参考文献第56-62页
摘要第62-64页
英文摘要第64页
致谢第66-67页
导师简介第67-68页
作者简介第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盈利导向的养老地产项目运营模式选择研究
下一篇:民事再审之诉研究--以诉权理论完善我国民事再审制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