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引言 | 第9-10页 |
一、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立法的科学内涵 | 第10-14页 |
(一) 立法背景 | 第10-11页 |
(二) 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法律涵义 | 第11页 |
(三) 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对检察办案的重要意义 | 第11-14页 |
二、对指定居所监视居住适用的理解 | 第14-18页 |
(一) 对“固定住处”的理解 | 第14-15页 |
(二) 对“无固定住处”的理解 | 第15-16页 |
1. 办案机关所在地的市、县范围概述 | 第15页 |
2. 对于“市”的范围的理解 | 第15-16页 |
3. 对于“县”的范围的理解 | 第16页 |
(三) 适用“无固定住处”情形时程序的审批 | 第16-18页 |
1. 自身无固定住处情形的处理 | 第16页 |
2. 案件被指定管辖,自身无固定住处情形的处理 | 第16-18页 |
三、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在特别重大贿赂犯罪案件中的适用 | 第18-27页 |
(一) 界定特别重大贿赂犯罪的标准 | 第18-20页 |
1. 涉嫌犯罪数额的认定 | 第18-19页 |
2. 对“有重大社会影响”的理解 | 第19-20页 |
(二) 如何正确理解“在住处执行可能有碍侦查” | 第20-21页 |
1. 有碍侦查的情形 | 第20-21页 |
2. 如何认定“有碍侦查”标准 | 第21页 |
3. 关于有碍侦查情形消失的审查 | 第21页 |
(三) 指定居所监视居住中执行场所的把握 | 第21-23页 |
1. 指定的居所与生活需求 | 第22页 |
2 指定的居所与监视设备 | 第22页 |
3. 指定的居所与办案安全 | 第22-23页 |
(四) 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审批中的问题 | 第23-27页 |
1. 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上一级审查 | 第23页 |
2. 上一级院侦查监督部门的合法性监督 | 第23-24页 |
3. 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变更 | 第24-25页 |
4. 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期限的计算 | 第25-27页 |
四、执行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相关问题 | 第27-37页 |
(一) 执行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主体错位 | 第27-29页 |
1. 执行主体错位的原因 | 第27-28页 |
2. 对解决“执行主体错位”问题的建议 | 第28-29页 |
(二) 具体执行机关的选择 | 第29-30页 |
1. 执行主体的级别 | 第29-30页 |
2. 执行主体的地域范围 | 第30页 |
(三) 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宣示 | 第30-31页 |
1. 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决定书的制作 | 第30页 |
2. 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决定书的宣布 | 第30页 |
3. 指定明确的监视居住场所 | 第30页 |
4. 指定居所监视居住通知书的送达 | 第30-31页 |
(四) 具体执行的方式 | 第31-33页 |
1. 科学配置警力,提高监管效率 | 第32页 |
2. 加强医疗协作,充分保障人权 | 第32-33页 |
(五) 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执行的监所监督 | 第33页 |
1. 监督程序的启动 | 第33页 |
2. 监所监督的方式 | 第33页 |
(六) 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通知义务 | 第33-35页 |
1. 通知义务与保密安全 | 第34页 |
2. 通知义务与律师会见权 | 第34页 |
3. 无法通知情形的处理 | 第34-35页 |
(七) 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期间的侦查讯问 | 第35-37页 |
1. “住、审分离”原则 | 第35页 |
2. 出示传唤证问题的处理 | 第35页 |
3. 传唤的告知义务 | 第35-36页 |
4. 出现“监视空白”时的处理 | 第36-37页 |
五、对人大代表适用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程序 | 第37-39页 |
(一) 人大代表身份的特殊性 | 第37页 |
1. 人大代表的产生 | 第37页 |
2. 人大代表的地位 | 第37页 |
(二) 适用审批的程序 | 第37-39页 |
1. 《代表法》赋予人大代表的人身自由特别保护权 | 第37-38页 |
2. 严格的审批程序 | 第38-39页 |
六、对司法实践中适用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建议 | 第39-41页 |
(一) 执行到位,强化协作 | 第39页 |
(二) 转变观念,保障人权 | 第39-40页 |
(三) 加强监督,建立救济 | 第40-41页 |
结语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致谢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