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1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3-14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相关研究状况述评 | 第14-16页 |
1.2.1 国外相关研究状况 | 第14-15页 |
1.2.2 国内相关研究状况 | 第15-16页 |
1.2.3 简要评价 | 第16页 |
1.3 重要概念的界定及阐释 | 第16-18页 |
1.3.1 环卫相关术语定义 | 第16-17页 |
1.3.2 垃圾管理与垃圾处理 | 第17-18页 |
1.3.3 SWOT分析 | 第18页 |
1.4 本项研究的方法、结构及创新 | 第18-21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4.2 框架结构 | 第19页 |
1.4.3 创新意图 | 第19-21页 |
第2章 深圳市城市垃圾管理状况概述 | 第21-28页 |
2.1 深圳市城市概况 | 第21-22页 |
2.1.1 自然地理、行政区域 | 第21页 |
2.1.2 经济发展状况 | 第21页 |
2.1.3 人口 | 第21-22页 |
2.2 深圳垃圾管理现状 | 第22-28页 |
2.2.1 管理体制 | 第22-23页 |
2.2.2 垃圾收运 | 第23-24页 |
2.2.3 垃圾末端处理 | 第24-28页 |
第3章 深圳城市垃圾管理的SWOT分析 | 第28-42页 |
3.1 深圳城市垃圾管理的优势(Strenths)分析 | 第28-30页 |
3.1.1 积极面对城市垃圾问题 | 第28-29页 |
3.1.2 垃圾管理经验较丰富 | 第29页 |
3.1.3 已推行垃圾分类回收 | 第29-30页 |
3.2 深圳城市垃圾管理的弱势(Weaknesses)分析 | 第30-31页 |
3.2.1 严峻的生活垃圾产量形势 | 第30页 |
3.2.2 垃圾产量与垃圾处理设施量矛盾突出 | 第30-31页 |
3.2.3 未形成垃圾分类回收处理体系 | 第31页 |
3.3 深圳城市垃圾管理的机遇(Opportunities)分析 | 第31-35页 |
3.3.1 上级政府重视应对城市垃圾问题 | 第31-32页 |
3.3.2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已有发展路径 | 第32-35页 |
3.3.2.1 新加坡的垃圾管理体系形成路径 | 第32-33页 |
3.3.2.2 日本的垃圾管理发展路径 | 第33-35页 |
3.4 深圳城市垃圾管理的威胁(Threats)分析 | 第35-41页 |
3.4.1 周边居民对老虎坑垃圾焚烧厂的抗议 | 第35-37页 |
3.4.2 周边居民对燕川污泥深度脱水处理厂排放污染气体的请愿 | 第37-38页 |
3.4.3 周边居民对白鸽湖垃圾焚烧处理厂的抵制 | 第38-40页 |
3.4.4 周边居民对龙岗区红花岭焚烧发电厂排放臭气的投诉 | 第40-41页 |
3.5 小结 | 第41-42页 |
第4章 改进和加强深圳城市垃圾管理的对策建议 | 第42-47页 |
4.1 保持优势,弥补弱势——垃圾处理设施不足的对策建议 | 第42-43页 |
4.1.1 提高决策透明度,提升政府公信力 | 第42页 |
4.1.2 提前规划选址,提高建设标准 | 第42-43页 |
4.1.3 探索建立环保设施回馈机制 | 第43页 |
4.1.4 创新设施建设理念 | 第43页 |
4.2 保持优势,抓住机遇——构建城市垃圾管理体系的对策建议 | 第43-45页 |
4.2.1 政府设立垃圾管理委员会,明确责任分工 | 第43页 |
4.2.2 强制垃圾分类 | 第43-44页 |
4.2.3 完善法规规范 | 第44页 |
4.2.4 加强财政保障 | 第44-45页 |
4.2.5 建立信息公开制度 | 第45页 |
4.2.6 在传统教育体系中设置环境保护教育 | 第45页 |
4.3 保持优势,避免威胁——建立公众参与机制的意见建议 | 第45-47页 |
第5章 结束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后记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