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矿业、冶金工业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黑色金属冶炼论文

利用高炉瓦斯灰和味精废水制备混凝剂及其性能研究

摘要第15-19页
ABSTRACT第19-22页
第一章 绪论第24-68页
    1.1 概述第24-25页
    1.2 混(絮)凝剂研究进展第25-37页
        1.2.1 无机高分子混凝剂第25-27页
        1.2.2 有机高分子絮凝剂第27-29页
        1.2.3 微生物絮凝剂(MBF)第29-37页
    1.3 聚谷氨酸微生物絮凝剂第37-50页
        1.3.1 γ-聚谷氨酸的结构与性质第38-40页
        1.3.2 γ-聚谷氨酸的生产方法第40-41页
        1.3.3 γ-聚谷氨酸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41-46页
        1.3.4 γ-聚谷氨酸的应用第46-50页
    1.4 高炉瓦斯灰的性质及综合利用现状第50-55页
        1.4.1 高炉瓦斯灰的性质第50页
        1.4.2 国外高炉瓦斯灰综合利用现状第50-51页
        1.4.3 中国高炉瓦斯灰综合利用现状第51-55页
    1.5 味精废水的性质、处理工艺及综合利用现状第55-62页
        1.5.1 味精废水的性质第55-57页
        1.5.2 味精废水的处理工艺第57-62页
        1.5.3 味精废水的综合利用现状第62页
    1.6 论文的选题依据、研究内容及课题创新第62-68页
        1.6.1 论文的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第62-65页
        1.6.2 主要研究内容第65-67页
        1.6.3 课题创新第67-68页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68-83页
    2.1 实验原料与试剂第68-69页
        2.1.1 高炉瓦斯灰和铝渣第68页
        2.1.2 味精废水第68页
        2.1.3 菌种第68页
        2.1.4 实验所用试剂第68-69页
    2.2 实验仪器与设备第69页
    2.3 利用高炉瓦斯灰和铝渣合成PAFC的方法第69-71页
        2.3.1 高炉瓦斯灰和铝渣中有效成份的溶出方法第69页
        2.3.2 铝铁水解共聚实验方法第69-71页
    2.4 PAFC中高效成份(Al+Fe)_b的分离提取方法第71-75页
        2.4.1 铝铁水解聚合形态研究——改进的Ferron络合比色法第71-73页
        2.4.2 (Al+Fe)_b的分离提取第73-74页
        2.4.3 PAFC和(Al+Fe)_b的表征方法第74-75页
    2.5 利用味精废水培养枯草芽孢杆菌产γ-PGA第75-77页
        2.5.1 菌种活化第75页
        2.5.2 种子培养第75页
        2.5.3 以味精废水为培养基摇瓶发酵培养第75页
        2.5.4 生物量的测定第75页
        2.5.5 γ-PGA的分离提取第75-76页
        2.5.6 γ-PGA含量的测定第76页
        2.5.7 γ-PGA的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表征第76-77页
    2.6 利用味精废水混合培养枯草芽孢杆菌和斯氏油脂酵母菌产微生物絮凝剂和微生物油脂第77-80页
        2.6.1 菌种活化第77-78页
        2.6.2 种子培养第78页
        2.6.3 以味精废水为培养基混合培养枯草芽孢杆菌和斯氏油脂酵母菌第78页
        2.6.4 发酵液处理分析流程第78页
        2.6.5 微生物絮凝剂的分离提取方法第78页
        2.6.6 微生物絮凝剂氨基酸分析第78页
        2.6.7 微生物油脂的提取方法第78-79页
        2.6.8 微生物油脂成份分析第79-80页
    2.7 无机—微生物复合混凝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方法第80-81页
        2.7.1 PAFC-(γ-PGA)复合混凝剂的制备及混凝性能第80页
        2.7.2 PAFC与枯草芽孢杆菌发酵上清液复配的混凝性能第80页
        2.7.3 PAFC-MBF复合混凝剂的制备及混凝性能第80页
        2.7.4 PAFC与混合培养发酵上清液复配的混凝性能第80-81页
    2.8 模拟水样的制备及混凝实验方法第81页
    2.9 论文工作总体实验技术路线图第81-83页
第三章 利用高炉瓦斯灰和铝渣合成PAFC第83-97页
    3.1 PAFC制备工艺参数优化选择第83-88页
        3.1.1 高炉瓦斯灰和铝材加工废渣中有效成份的溶出条件第83-85页
        3.1.2 PAFC的合成工艺优化第85-88页
    3.2 PAFC的混凝性能和效果第88-94页
        3.2.1 铝铁摩尔比和碱化度对浊度和脱色效果的影响第88-89页
        3.2.2 投加量对浊度和脱色效果的影响第89-91页
        3.2.3 水样pH对浊度和脱色效果的影响第91-92页
        3.2.4 沉降时间对浊度和脱色效果的影响第92-94页
    3.3 PAFC的表面电荷特性第94-95页
        3.3.1 铝铁摩尔比和碱化度对PAFC的Zeta电位的影响第94页
        3.3.2 熟化时间对PAFC的Zeta电位的影响第94-95页
    3.4 利用高炉瓦斯灰合成PAFC的应用价值分析第95页
    3.5 小结第95-97页
第四章 PAFC中高效成份(Al+Fe)_b的分离提取第97-115页
    4.1 铝铁摩尔比和碱化度对PAFC中(Al+Fe)_b含量的影响第97-98页
    4.2 PAFC中高效形态(Al+Fe)_b的分离提纯第98-103页
        4.2.1 有机溶剂体积比对分离提纯效果的影响第98-100页
        4.2.2 有机溶剂用量对分离提纯效果的影响第100-103页
    4.3 PAFC和(Al+Fe)_b的表征第103-108页
        4.3.1 透射电镜(TEM)分析结果第103-105页
        4.3.2 絮体扫描电镜(SEM)分析结果第105-106页
        4.3.3 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结果第106-108页
    4.4 高(Al+Fe)_b含量的PAFC的电动特性及混凝效果第108-113页
        4.4.1 电动特性第108页
        4.4.2 混凝性能及效果第108-113页
    4.5 小结第113-115页
第五章 利用味精废水培养枯草芽孢杆菌产γ-PGA第115-132页
    5.1 发酵培养单因素实验第115-119页
        5.1.1 味精废水浓度对枯草芽孢杆菌生长及γ-PGA产量的影响第115-116页
        5.1.2 味精废水初始pH对枯草芽孢杆菌生长及γ-PGA产量的影响第116-117页
        5.1.3 接种量对枯草芽孢杆菌生长及γ-PGA产量的影响第117-118页
        5.1.4 培养时间对枯草芽孢杆菌生长及γ-PGA产量的影响第118-119页
    5.2 响应面正交法优化培养条件第119-124页
        5.2.1 Box-Behnken实验设计及结果第120-121页
        5.2.2 二次回归模型拟合及方差分析第121-122页
        5.2.3 响应面分析直观图第122-124页
        5.2.4 γ-PGA产量预测及培养条件优化第124页
    5.3 发酵上清液及γ-PGA粗品的混凝性能第124-126页
        5.3.1 发酵上清液及γ-PGA粗品的除浊性能第125页
        5.3.2 发酵上清液及γ-PGA粗品的脱色性能第125-126页
    5.4 γ-PGA的含量及表征第126-131页
        5.4.1. γ-PGA含量的测定第126-127页
        5.4.2 γ-PGA紫外光谱扫描第127-128页
        5.4.3 γ-PGA红外光谱(FTIR)分析第128-129页
        5.4.4 γ-PGA核磁共振(NMR)分析第129-131页
    5.5 小结第131-132页
第六章 利用味精废水混合培养枯草芽孢杆菌和斯氏油脂酵母菌产微生物絮凝剂和微生物油脂的研究第132-152页
    6.1 利用味精废水混合培养枯草芽孢杆菌和斯氏油脂酵母菌的可行性研究第132-136页
        6.1.1 味精废水浓度对混合培养生物量的影响第132-133页
        6.1.2 味精废水初始pH对混合培养生物量的影响第133-134页
        6.1.3 接种量对混合培养生物量的影响第134-135页
        6.1.4 培养时间对混合培养生物量的影响第135-136页
    6.2 枯草芽孢杆菌和斯氏油脂酵母菌混合培养单因素实验第136-143页
        6.2.1 味精废水浓度对混合培养指标的影响第136-137页
        6.2.2 味精废水初始pH对混合培养指标的影响第137-139页
        6.2.3 培养温度对混合培养指标的影响第139-140页
        6.2.4 接种量对混合培养指标的影响第140-142页
        6.2.5 培养时间对混合培养指标的影响第142-143页
    6.3 正交试验优化混合培养条件第143-145页
    6.4 混合培养产物成份分析第145-148页
        6.4.1 微生物油脂成份分析第145-147页
        6.4.2 混合发酵得到的微生物絮凝剂氨基酸成份分析第147-148页
    6.5 混合培养发酵上清液及微生物絮凝剂的混凝性能第148-150页
        6.5.1 混合培养发酵上清液及微生物絮凝剂的除浊性能第148-149页
        6.5.2 混合培养发酵上清液及微生物絮凝剂的脱色性能第149-150页
    6.6 小结第150-152页
第七章 复合混凝剂PAFC-MBF的制备及混凝性能第152-162页
    7.1 复合混凝剂PAFC-(γ-PGA)的制备及混凝性能第152-157页
        7.1.1 γ-PGA含量对PAFC-(γ-PGA)复合混凝剂性能的影响第152-154页
        7.1.2 PAFC的碱化度对PAFC-(γ-PGA)复合混凝剂性能的影响第154-155页
        7.1.3 PAFC的铝铁摩尔比对PAFC-(丫-PGA)复合混凝剂性能的影响第155-156页
        7.1.4 超声搅拌混合时间对PAFC-(γ-PGA)复合混凝剂性能的影响第156-157页
    7.2 PAFC与枯草芽孢杆菌发酵上清液复配的混凝性能第157-158页
    7.3 复合混凝剂PAFC-MBF的混凝性能第158-159页
    7.4 PAFC与混合培养发酵上清液复配的混凝性能第159-160页
    7.5 小结第160-162页
第八章 结论和展望第162-166页
    8.1 研究结论第162-165页
    8.2 研究工作展望第165-166页
参考文献第166-186页
致谢第186-187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第187-188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188页

论文共18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山东再担保集团发展战略研究
下一篇:居家钟表创意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