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1-18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 人口老龄化问题严峻 | 第11-12页 |
2. 空巢化现象严重 | 第12-13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四) 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五)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 问卷调查法 | 第16页 |
2. 个案研究法 | 第16页 |
3. 因素分析法 | 第16页 |
(六) 创新点 | 第16-17页 |
(七) 不足之处 | 第17-18页 |
一 基础理论与基本概念 | 第18-21页 |
(一) 理论基础 | 第18-19页 |
1.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第18页 |
2. 福利多元主义 | 第18页 |
3. 帕累托最优理论 | 第18页 |
4. 家庭的生命周期理论 | 第18-19页 |
(二) 基本概念 | 第19-21页 |
1. 空巢老人 | 第19页 |
2. 社区居家养老 | 第19-21页 |
二 空巢老人养老需求分析 | 第21-35页 |
(一) 需求层次和需求状况 | 第21-31页 |
1. 被调查的空巢老人基本情况 | 第21-23页 |
2. 收入、支出结构 | 第23-24页 |
3. 日常生活照料方面 | 第24-27页 |
4. 医疗保健方面 | 第27-28页 |
5. 精神慰藉方面 | 第28-31页 |
(二) 养老方式需求的选择 | 第31-33页 |
1. 空巢老人最担心的养老问题 | 第31-32页 |
2. 养老方式的选择 | 第32-33页 |
(三) 空巢老人社区居家养老需求很大 | 第33-35页 |
1. 成本低、效率高,提高资源利用率 | 第33-34页 |
2. 社区养老能催生归属感 | 第34页 |
3. 社区养老能够因地制宜的满足多元化需求 | 第34-35页 |
三 三河市空巢老人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探索 | 第35-39页 |
(一) 三河市空巢老人情况简介 | 第35页 |
(二) 城乡统筹打造“大民生”,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 第35页 |
(三) 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探索 | 第35-39页 |
1. 建设过程 | 第35-36页 |
2. 建设标准 | 第36-37页 |
3. 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 | 第37页 |
4. 服务模式 | 第37-38页 |
5. 收费标准及补贴标准 | 第38-39页 |
四 发展困境和影响因素分析 | 第39-44页 |
(一) 存在问题 | 第39-40页 |
1. 利用率偏低 | 第39页 |
2. 专业化程度不高 | 第39页 |
3. 资金不足,养老配套设施匮乏 | 第39-40页 |
4. 缺少相关法律法规和完善的监督体系 | 第40页 |
(二) 用PEST理论分析方法进行影响因素分析 | 第40-44页 |
1. 政策因素 | 第40-41页 |
2. 经济因素 | 第41-42页 |
3. 社会文化因素 | 第42页 |
4. 技术因素 | 第42-44页 |
五 对策 | 第44-52页 |
(一) 政府方面 | 第44-47页 |
1. 积极宣传孝道观念 | 第44页 |
2. 制定政策,完善监督体系 | 第44-45页 |
3. 加强专业人员的培训 | 第45-46页 |
4. 鼓励社区建设有特色、有针对性的养老服务站 | 第46-47页 |
(二) 经济方面 | 第47-49页 |
1. 加大财政补贴力度,拓宽资金渠道 | 第47-48页 |
2. 依托爱心企业入驻社区 | 第48页 |
3. 招募志愿者,减少经济支出 | 第48-49页 |
(三) 社会方面 | 第49-51页 |
1. 多方参与,形成合力 | 第49页 |
2. 开办老年大学,让老人老有所学 | 第49-50页 |
3. 关注空巢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 第50页 |
4. 转变传统观念,接纳社会养老 | 第50-51页 |
(四) 技术方面 | 第51-52页 |
1. 建立热线服务模式和菜单式服务模式 | 第51页 |
2. 建立时间银行 | 第51-52页 |
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附录 | 第55-61页 |
后记(含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