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1-12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2-13页 |
1.3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3-20页 |
1.3.1 国外学者对大学校长职业化的研究梳理 | 第13-15页 |
1.3.2 国内学者对大学校长职业化的研究梳理 | 第15-20页 |
1.4 研究难点和创新点 | 第20-21页 |
1.4.1 研究难点 | 第20页 |
1.4.2 研究创新点 | 第20-21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21页 |
1.6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第21-24页 |
1.6.1 研究思路 | 第21-22页 |
1.6.2 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24-36页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4-28页 |
2.1.1 职业与职业化 | 第24-26页 |
2.1.2 大学校长职业化 | 第26-28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8-33页 |
2.2.1 人力资本理论 | 第28-31页 |
2.2.2 开放系统视角下的组织理论 | 第31-33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3-36页 |
第3章 大学校长职业化的历史演变及其本质 | 第36-46页 |
3.1 大学校长职业化的历史演变 | 第36-40页 |
3.1.1 十一世纪至十八世纪:符号象征型大学校长 | 第36-37页 |
3.1.2 十九世纪初至二十世纪上半叶:教学行政主导型大学校长 | 第37-38页 |
3.1.3 二十世纪后半叶以来:职业管理主导型大学校长 | 第38-40页 |
3.2 大学校长职业化的本质 | 第40-44页 |
3.2.1 管理专业化 | 第40-41页 |
3.2.2 职业规范化 | 第41页 |
3.2.3 角色多元化 | 第41-42页 |
3.2.4 职业市场化 | 第42-44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4章 我国大学校长职业化进程中的困惑 | 第46-60页 |
4.1 市场经济成熟度的困惑 | 第46-48页 |
4.2 高等教育体制的困惑 | 第48-51页 |
4.2.1 我国高度教育体制的形成 | 第48-49页 |
4.2.2 大学自治是大学校长职业化的必要条件 | 第49-51页 |
4.3 大学校长职业管理制度的困惑 | 第51-56页 |
4.3.1 大学校长职业规范困惑 | 第51-52页 |
4.3.2 大学校长遴选制度困惑 | 第52-53页 |
4.3.3 大学校长评价制度困惑 | 第53-55页 |
4.3.4 大学校长薪酬制度困惑 | 第55页 |
4.3.5 大学校长任期制度困惑 | 第55-56页 |
4.4 大学校长个人发展的困惑 | 第56-58页 |
4.4.1 学者与管理者二元身份的价值认同危机 | 第56-57页 |
4.4.2 大学校长的职业需求与自我需求的矛盾 | 第57页 |
4.4.3 大学校长职级薪酬与薪酬市场化的落差 | 第57-58页 |
4.4.4 大学校长职业化要求与社会期望的差异 | 第5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5章 我国大学校长职业化的路径选择 | 第60-72页 |
5.1 推进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为大学校长职业化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动力 | 第60-62页 |
5.1.1 建立竞争有序的市场经济,让大学适度进入市场竞争 | 第60-61页 |
5.1.2 促进人力资本的流动,为大学校长职业化提供人才保障 | 第61-62页 |
5.2 以民办高校为试点,改革高等教育体制 | 第62-63页 |
5.3 建立科学的大学校长职业管理制度 | 第63-69页 |
5.3.1 明确校长权责范围,编制科学的校长职位说明书 | 第63-66页 |
5.3.2 建立科学遴选机制,促进遴选的程序化和制度化 | 第66-67页 |
5.3.3 建立合理薪酬体系,发挥薪酬市场化的激励作用 | 第67-68页 |
5.3.4 重置科学评价系统,重视评价指标及程序的改进 | 第68-69页 |
5.3.5 提供充裕岗位任期,保证任期的灵活性及连贯性 | 第69页 |
5.4 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树立大学校长职业意识 | 第69-7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结论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