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18页 |
ABSTRACT | 第18-23页 |
导论 | 第24-44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24-26页 |
二、相关概念的再辨识 | 第26-29页 |
(一) 主体性 | 第26-28页 |
(二) 人权、民权及宪法权利 | 第28-29页 |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29-38页 |
四、研究进路与框架 | 第38-44页 |
第一章 中国人权发展道路研究视角的反思与重构 | 第44-55页 |
一、西方中心主义研究视角的反思 | 第45-46页 |
二、中国中心主义研究视角的反思 | 第46-48页 |
三、“物境·联想·记忆”研究视角的反思 | 第48-49页 |
四、超越文化中心主义:多元主体性研究视角之构建 | 第49-54页 |
(一)多元主体性研究视角概述 | 第49-51页 |
(二) 多元主体性研究视角的理论优势 | 第51-53页 |
(三) 多元主体性研究视角下的中国人权发展道路 | 第53-54页 |
五、小结 | 第54-55页 |
第二章 中国人权发展道路的自主性 | 第55-70页 |
一、中国人权发展自主性空间的构成要素 | 第55-59页 |
(一) 多元的外来资源 | 第56-57页 |
(二) 多岐的外部压力 | 第57-58页 |
(三) 主权的自由度 | 第58-59页 |
二、中国人权发展自主性的内生动力 | 第59-64页 |
(一) 文明主体自我认同的需要 | 第59-61页 |
(二) 中国人权问题的复杂性 | 第61-64页 |
三、中国人权发展的自主能力 | 第64-69页 |
(一) 天命观的多元性与人权根源观的多元性 | 第64-66页 |
(二) 公私观的多元性与自由权边界的多元性 | 第66-67页 |
(三) 道德实践观的多元性与人权主体资格标准的多元性 | 第67-69页 |
四、小结 | 第69-70页 |
第三章 中国人权发展道路的自为性 | 第70-95页 |
一、宏观层面的“目标矢量”:国家的独立统一生存发展 | 第70-79页 |
(一) 宏观的“目标矢量”与中国多元人权发展方案的独特性 | 第71-72页 |
(二) 宏观“目标矢量”与中国人权制度的域外元素 | 第72-78页 |
(三) 宏观“目标矢量”与中国人权实践 | 第78-79页 |
二、中观层面的“目标矢量”:国民性改造 | 第79-89页 |
(一) 国民性改造的中国意义结构 | 第80-81页 |
(二) 中国多元人权发展方案中的国民性改造 | 第81-84页 |
(三) 国民性改造与中国人权制度中的域外元素 | 第84-89页 |
三、微观层面的“目标矢量”:个体的生存与发展 | 第89-93页 |
四、小结 | 第93-95页 |
第四章 中国人权根源观的创造性 | 第95-124页 |
一、晚清中国人权根源观的创造性 | 第95-103页 |
(一) “君赋说”的中国特质 | 第95-97页 |
(二) “天赋说”的中国特质 | 第97-99页 |
(三) “人赋说”的中国特质 | 第99-103页 |
二、民国时期人权根源观的继受与创新 | 第103-113页 |
(一) 自由主义权利话语中的人权根源观 | 第104-106页 |
(二) 民国时期三民主义的人权根源观 | 第106-109页 |
(三) 民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人权根源观 | 第109-113页 |
三、改革开放前中国人权根源观的继受与极端化 | 第113-117页 |
(一) 民国时期的历史遗产 | 第113-114页 |
(二) 改革开放前中国人权根源观的继受 | 第114-115页 |
(三) 改革开放前中国人权根源观极端化的原因分析 | 第115-117页 |
四、改革开放后中国人权根源观的继受与超越 | 第117-122页 |
(一) 改革开放后中国人权根源观的变化 | 第117-119页 |
(二) 改革开放后中国人权根源观对传统的继受 | 第119-121页 |
(三) 改革开放后中国人权根源观对传统的超越 | 第121-122页 |
五、小结 | 第122-124页 |
第五章 中国人权主体观的创造性 | 第124-146页 |
一、晚清中国人权主体观的创造性 | 第124-131页 |
(一) “臣民”主体观的中国特质 | 第124-125页 |
(二) “国民”主体观的中国特质 | 第125-128页 |
(三) “人人”主体观的中国特质 | 第128-130页 |
(四) 具有阶级性的人民主体观的中国特质 | 第130-131页 |
二、民国时期中国人权主体观的继受与创新 | 第131-138页 |
(一) 自由主义人权主体观 | 第131-134页 |
(二) 三民主义人权主体观 | 第134-136页 |
(三) 中国共产党的人权主体观 | 第136-138页 |
三、改革开放前中国人权主体观的极端化 | 第138-141页 |
(一) 人民的神格化与法律虚无主义 | 第138-139页 |
(二) 阶级标准的道德属性 | 第139-140页 |
(三) 道德理想主义的结构变化与人权主体观的极端化 | 第140-141页 |
四、改革开放后中国人权主体观的继受与超越 | 第141-144页 |
(一) 改革开放后中国人权主体观的继受 | 第141-143页 |
(二) 改革开放后中国人权主体观的超越 | 第143-144页 |
五、小结 | 第144-146页 |
第六章 中国政治自由观的创造性 | 第146-170页 |
一、晚清政治自由观念的创造性 | 第146-158页 |
(一) 改造的对象 | 第146-148页 |
(二) 改造的资源 | 第148-151页 |
(三) 改造的过程 | 第151-158页 |
二、民国时期政治自由观念的继受与创新 | 第158-161页 |
(一) 自由的法律化 | 第158-160页 |
(二) 自由的政治化 | 第160-161页 |
三、新中国成立之初政治自由观念的继受与创新 | 第161-164页 |
(一) 自由的法律化 | 第161-163页 |
(二) 自由的政治化 | 第163-164页 |
四、改革开放后中国主流政治自由观念的发展与创新 | 第164-168页 |
五、小结 | 第168-170页 |
第七章 中国个体解放进程的创造性 | 第170-203页 |
一、中国个体解放进程的目标整合 | 第170-184页 |
(一) 宏观目标矢量与中国宪法中的个人与国家关系 | 第170-177页 |
(二) 国民性改造与中国宪法权利主体制度的独特性 | 第177-179页 |
(三) 国民性改造与中国个体解放实践 | 第179-184页 |
二、中国个体解放进程的价值偏好 | 第184-193页 |
(一) 尚“公” | 第184-186页 |
(二) 群己和谐 | 第186-189页 |
(三) 世界大同 | 第189-193页 |
三、中国个体解放进程的路径偏好 | 第193-201页 |
(一) 一元的政治核心 | 第193-194页 |
(二) 精英治理结构 | 第194-197页 |
(三) 道德经世 | 第197-201页 |
四、中国个体解放进程的独特性 | 第201-202页 |
五、小结 | 第202-203页 |
结语 | 第203-208页 |
参考文献 | 第208-219页 |
致谢 | 第219-22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220-221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2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