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慈善事业治理的社会促进范式
中文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引言 | 第11-15页 |
一、慈善事业的法制困境 | 第12-13页 |
二、社会促进的范式价值 | 第13-15页 |
第一章 慈善事业法的基本诉求 | 第15-24页 |
一、慈善事业的公益性 | 第15-18页 |
(一) 慈善 | 第15-16页 |
(二) 法律上的慈善概念:公益 | 第16-18页 |
二、慈善事业的民间性 | 第18-24页 |
(一) 慈善民间性的现实动力 | 第18-19页 |
(二) 慈善民间性的体制桎梏 | 第19-21页 |
(三) 慈善与社会保障的差异 | 第21-24页 |
第二章 社会促进范式的内涵 | 第24-34页 |
一、社会促进的部门法意义 | 第24-29页 |
(一) 传统社会法的分类 | 第24-26页 |
(二) 社会法内部的部门法化 | 第26-28页 |
(三) 社会促进的范式可能 | 第28-29页 |
二、社会促进的部门法理念 | 第29-34页 |
(一) 社会自治与法治社会一体 | 第29-31页 |
(二) 法治的融贯性与社会共治性 | 第31-32页 |
(三) 由管理法向促进法转变 | 第32-34页 |
第三章 社会促进的规范结构 | 第34-48页 |
一、私权规则、公法责任与组织治理的相互逻辑 | 第34-37页 |
(一) 私权规则与公法责任之呈现:特别公法 | 第34-36页 |
(二) 私权规则与公法责任之契合:组织治理 | 第36-37页 |
二、私权规则 | 第37-41页 |
(一) 捐助自由与结社自由 | 第37-40页 |
(二) 信赖利益保护 | 第40-41页 |
三、公法责任 | 第41-44页 |
(一) 社会公共利益的标准 | 第41-42页 |
(二) 公法责任的呈现方式 | 第42-44页 |
四、组织治理 | 第44-48页 |
(一) 慈善组织的定位 | 第45页 |
(二) 慈善组织的治理 | 第45-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致谢 | 第53-55页 |
附件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