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LIBS的液态钢多元素定量分析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引言 | 第8-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 1.1 论文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页 |
| 1.2 液态钢成分检测现状及分析 | 第9-10页 |
| 1.3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1.4 LIBS技术用于液态钢检测的发展 | 第12-13页 |
|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 第2章 LIBS技术基本理论 | 第15-24页 |
| 2.1 LIBS技术的基本原理 | 第15-16页 |
| 2.2 等离子体简介 | 第16-17页 |
| 2.3 激光诱导等离子体的产生及演变过程 | 第17-18页 |
| 2.4 基体效应及其影响 | 第18-19页 |
| 2.5 自吸收效应及其影响 | 第19-21页 |
| 2.6 光谱的预处理 | 第21-22页 |
| 2.7 空气氧化对液态钢成分直接测量的影响 | 第22页 |
| 2.8 LIBS技术的优点 | 第22-23页 |
| 2.9 LIBS技术的缺点 | 第23页 |
| 2.10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 第3章 液态钢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 | 第24-35页 |
| 3.1 定性分析方法 | 第24-26页 |
| 3.1.1 标准样品光谱对比法 | 第25页 |
| 3.1.2 铁谱比较法 | 第25页 |
| 3.1.3 神经网络辨识法 | 第25-26页 |
| 3.1.4 多元线性回归法 | 第26页 |
| 3.2 定量分析方法 | 第26-33页 |
| 3.2.1 自由定标法 | 第26-28页 |
| 3.2.2 定标曲线法 | 第28-30页 |
| 3.2.3 内标法 | 第30-31页 |
| 3.2.4 极限学习机 | 第31-33页 |
| 3.2.5 非线性回归分析 | 第33页 |
| 3.3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 第4章 实验平台和参数分析 | 第35-44页 |
| 4.1 实验平台介绍 | 第35-39页 |
| 4.2 实验过程 | 第39-40页 |
| 4.3 实验注意事项 | 第40-42页 |
| 4.4 实验参数分析 | 第42-43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 第5章 非线性回归分析用于液态钢的LIBS检测 | 第44-50页 |
| 5.1 实验样品的选取 | 第44页 |
| 5.2 实验结果与数据选取 | 第44-46页 |
| 5.3 实验数据处理 | 第46页 |
| 5.4 模型的建立 | 第46-49页 |
| 5.5 模型的验证 | 第49页 |
| 5.6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 结论 | 第50-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 致谢 | 第55-56页 |
| 导师简介 | 第56-57页 |
| 作者简介 | 第57-58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