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1-4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2 P2Y_(12)和P2Y_1受体抑制剂研究简介 | 第13-21页 |
1.2.1 P2Y_(12)和P2Y_1受体的结构及作用机制 | 第13-17页 |
1.2.2 P2Y_(12)和P2Y_1受体抑制剂的发展概况 | 第17-20页 |
1.2.3 P2Y_(12)和P2Y_1受体抑制剂的理论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1.3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 | 第21-29页 |
1.3.1 三维定量构效关系 | 第22-24页 |
1.3.2 分子对接 | 第24-27页 |
1.3.3 分子动力学模拟 | 第27-29页 |
1.4 本文选题意义 | 第29-31页 |
参考文献 | 第31-41页 |
第二章 6-氨基烟酸类P2Y_(12)受体抑制剂的 3D-QSAR、分子对接和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 | 第41-87页 |
2.1 引言 | 第41页 |
2.2 计算和研究方法 | 第41-55页 |
2.2.1 选择数据集 | 第41-53页 |
2.2.2 3D-QSAR研究 | 第53-54页 |
2.2.3 分子对接 | 第54页 |
2.2.4 分子动力学模拟 | 第54页 |
2.2.5 MM-PBSA结合自由能分析 | 第54-55页 |
2.2.6 MM-PBSA结合能分解分析 | 第55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55-81页 |
2.3.1 3D-QSAR结果分析 | 第55-65页 |
2.3.2 对接结果分析 | 第65-68页 |
2.3.3 分子动力学模拟和结合自由能分析 | 第68-81页 |
2.4 结论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7页 |
第三章 噻吩并嘧啶类P2Y_(12)受体抑制剂的 3D-QSAR、分子对接和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 | 第87-118页 |
3.1 引言 | 第87-88页 |
3.2 材料和方法 | 第88-93页 |
3.2.1 选择数据集 | 第88-91页 |
3.2.2 3D-QSAR研究 | 第91页 |
3.2.3 分子对接 | 第91-92页 |
3.2.4 分子动力学模拟 | 第92页 |
3.2.5 MM-PBSA结合自由能分析 | 第92-93页 |
3.2.6 MM-PBSA结合能分解分析 | 第93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93-113页 |
3.3.1 3D-QSAR结果分析 | 第93-96页 |
3.3.2 CoMFA和CoMSIA等势图分析 | 第96-102页 |
3.3.3 分子对接 | 第102-104页 |
3.3.4 分子动力学模拟 | 第104-113页 |
3.4 结论 | 第113-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4-118页 |
第四章 2-苯氧哌啶基3苯基脲类P2Y_1受体抑制剂的 3D-QSAR、分子对接和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 | 第118-148页 |
4.1 引言 | 第118-119页 |
4.2 计算与实验方法 | 第119-124页 |
4.2.1 数据集 | 第119-121页 |
4.2.2 3D-QSAR研究 | 第121页 |
4.2.3 分子对接 | 第121-122页 |
4.2.4 分子动力学模拟 | 第122-123页 |
4.2.5 MM_GBSA结合自由能分析 | 第123-124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124-142页 |
4.3.1 分子对接 | 第124-128页 |
4.3.2 3D-QSAR结果及分析 | 第128-134页 |
4.3.3 分子动力学模拟 | 第134-137页 |
4.3.4 结合自由能分析 | 第137-142页 |
4.4 结论 | 第142-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143-148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48-150页 |
5.1 总结 | 第148-149页 |
5.2 展望 | 第149-150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50-151页 |
致谢 | 第151-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