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视角下思想政治课师生互动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8-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1.5 创新之处 | 第12-14页 |
2 传播学与思想政治课师生互动的涵义及相关理论 | 第14-22页 |
2.1 基本概念 | 第14-16页 |
2.1.1 传播 | 第14页 |
2.1.2 传播学 | 第14-15页 |
2.1.3 师生互动 | 第15页 |
2.1.4 思想政治课师生互动 | 第15-16页 |
2.2 传播学与思想政治课师生互动的相关性 | 第16-17页 |
2.2.1 两者的构成要素具有一致性 | 第16页 |
2.2.2 两者的目标具有同向性 | 第16-17页 |
2.2.3 两者的过程具有相似性 | 第17页 |
2.3 思想政治课师生互动的相关传播学理论 | 第17-22页 |
2.3.1 议程设置理论 | 第17-19页 |
2.3.2 涵化理论 | 第19-20页 |
2.3.3“使用与满足”理论 | 第20-22页 |
3 思想政治课师生互动的现状分析 | 第22-40页 |
3.1 思想政治课师生互动现状调查 | 第22-32页 |
3.1.1 调查的目的、对象、方法 | 第22-23页 |
3.1.2 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 第23-32页 |
3.2 思想政治课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 | 第32-35页 |
3.2.1 互动主体地位不平等 | 第32-33页 |
3.2.2 互动内容缺乏深度 | 第33页 |
3.2.3 学生互动参与意识弱 | 第33-34页 |
3.2.4 互动渠道过于单一 | 第34页 |
3.2.5 互动反馈效果不佳 | 第34-35页 |
3.3 思想政治课师生互动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5-40页 |
3.3.1 传统教学观念束缚 | 第35页 |
3.3.2 教师教学技能运用不当 | 第35-36页 |
3.3.3 学生认知水平与能力有限 | 第36-37页 |
3.3.4 忽视“第二课堂”的作用 | 第37页 |
3.3.5 学生反馈不受重视 | 第37-40页 |
4 传播学视角下思想政治课师生互动的合理化建议 | 第40-52页 |
4.1 注重课程的议程设置与导向 | 第40-42页 |
4.1.1 精心设计互动议题 | 第40-41页 |
4.1.2 深入了解学生的导向需求 | 第41-42页 |
4.2 增进教学内容的涵化效果 | 第42-45页 |
4.2.1 重视利用情感因素引导学生 | 第42-43页 |
4.2.2 突破课堂限制渗透互动内容 | 第43-45页 |
4.3 利用合理的传播技巧 | 第45-47页 |
4.3.1“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的技巧性运用 | 第45-46页 |
4.3.2“诉诸理性”与“诉诸感性”的交融搭配 | 第46-47页 |
4.4 发掘多元化的传授渠道 | 第47-49页 |
4.4.1 开发利用线上渠道 | 第47-48页 |
4.4.2 拓展延伸线下渠道 | 第48-49页 |
4.5 采集有效的反馈信息 | 第49-52页 |
4.5.1 观察学生的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 | 第49-50页 |
4.5.2 把握反馈信息的即时性 | 第50页 |
4.5.3 设置有效的教学反馈方法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附录 1 | 第54-58页 |
附录 2 | 第58-60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0-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