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引言 | 第9-16页 |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1页 |
| 1.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2.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1-15页 |
| 1.评价理论相关文献综述 | 第12页 |
| 2.教育评价相关文献综述 | 第12-13页 |
| 3.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评价相关文献综述 | 第13-14页 |
| 4.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评价研究 | 第14-15页 |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5-16页 |
| 1.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 2.研究方法 | 第16页 |
| (四)创新之处 | 第16页 |
| 1.研究角度新 | 第16页 |
| 2.研究方法新 | 第16页 |
|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6-27页 |
| (一)评价 | 第17-18页 |
| (二)教育评价 | 第18-20页 |
|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评价 | 第20-26页 |
| (四)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评价 | 第26-27页 |
| 二、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评价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7-35页 |
| (一)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评价的现状 | 第27-29页 |
| (二)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评价存在的问题 | 第29-33页 |
| 1.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评价标准不统一 | 第29-30页 |
| 2.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评价过程中的知识化倾向较为严重 | 第30-31页 |
| 3.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效果评价空洞化趋向,缺乏具体可操作性 | 第31-32页 |
| 4.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评价方法缺乏灵活多样性 | 第32-33页 |
| (三)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评价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 第33-35页 |
| 1.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效果评价重视不够,认识不清 | 第33-34页 |
| 2.评价目的未能够凸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性 | 第34-35页 |
| 3.评价主体的功利化倾向比较严重 | 第35页 |
| 三、改进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评价的具体措施 | 第35-41页 |
| (一)构建合理、科学的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评价标准 | 第36-38页 |
| (二)评价过程中应力戒知识化倾向,彰显对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评价 | 第38-39页 |
| (三)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效果评价应具有针对性,力戒空洞化趋向 | 第39-40页 |
| (四)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评价方法应具有灵活多样性 | 第40-41页 |
| 结语 | 第41-43页 |
| 注释 | 第43-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 后记 | 第46-47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