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3页 |
1.1.1 论题提出 | 第10-11页 |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 选题意义 | 第13-14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4 理论框架与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5 研究创新点 | 第15-17页 |
2 动画电影含义、特点及美日动画电影发展 | 第17-21页 |
2.1 动画电影概念界定 | 第17页 |
2.2 动画电影的特点 | 第17-18页 |
2.3 美日动画电影发展状况 | 第18-21页 |
2.3.1 美国动画电影发展状况 | 第18-19页 |
2.3.2 日本动画电影发展状况 | 第19-21页 |
3 美日动画代表电影的跨文化传播对比 | 第21-36页 |
3.1 传播内容比较 | 第21-24页 |
3.1.1 题材选取比较 | 第21-22页 |
3.1.2 动画形象比较 | 第22-23页 |
3.1.3 叙事结构比较 | 第23页 |
3.1.4 主题表达比较 | 第23-24页 |
3.2 文化比较 | 第24-28页 |
3.2.1 权力距离 | 第24-25页 |
3.2.2 不确定性避免 | 第25-26页 |
3.2.3 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 | 第26-27页 |
3.2.4 男性度与女性度 | 第27页 |
3.2.5 长期取向与短期取向 | 第27-28页 |
3.3 传播渠道比较 | 第28-31页 |
3.3.1 线上传播渠道比较 | 第29-30页 |
3.3.2 线下传播渠道比较 | 第30-31页 |
3.4 传播受众比较 | 第31-36页 |
3.4.1 受众群的特征 | 第31-33页 |
3.4.2 受众接触原因 | 第33-34页 |
3.4.3 受众心理分析 | 第34-36页 |
4 美日动画电影跨文化传播对中国动画电影跨文化传播的启示 | 第36-41页 |
4.1 创新题材挖掘,建构符号形象 | 第36-37页 |
4.2 塑造动画品牌,优化动画电影运作模式 | 第37-38页 |
4.3 多元受众定位,扩大群体范围 | 第38-39页 |
4.4 寻找文化契合,弱化意识形态 | 第39-41页 |
5 结语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主要科研成果一览表 | 第47-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