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特种结构论文--抗震动结构、防灾结构论文--耐震、隔震、防爆结构论文

梁端底筋锚入式预制梁柱连接节点抗震性能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34页
    1.1 研究背景第11-17页
        1.1.1 建筑业发展形势第11-12页
        1.1.2 预制混凝土结构特点和优势第12-13页
        1.1.3 我国预制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发展第13-17页
    1.2 预制混凝土框架结构主要形式第17-24页
        1.2.1 直接传力连接第18-21页
        1.2.2 间接传力连接第21-23页
        1.2.3 混合传力连接第23-24页
    1.3 预制混凝土框架梁柱节点抗震性能研究现状第24-29页
        1.3.1 国外研究现状第24-26页
        1.3.2 国内研究现状第26-28页
        1.3.3 文献综述总结第28-29页
    1.4 论文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第29-31页
        1.4.1 研究目的第29-31页
        1.4.2 研究内容第31页
    1.5 论文主要创新点第31-32页
    1.6 论文组织结构第32-34页
第二章 梁端底筋锚入式预制梁柱连接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第34-56页
    2.1 引言第34页
    2.2 试验目的第34-35页
    2.3 试件设计第35-44页
        2.3.1 现浇对比试件设计第35-38页
        2.3.2 预制试件设计第38-43页
        2.3.3 试件统计第43-44页
    2.4 试件加工及制作第44-49页
        2.4.1 现浇对比试件制作第44-45页
        2.4.2 新型锚固与附加钢筋搭接混合连接试件制作第45-48页
        2.4.3 新型部分高强筋预制装配框架梁柱连接试件制作第48-49页
    2.5 试件材料性能第49-51页
    2.6 试验加载第51-55页
        2.6.1 试验加载装置第51-52页
        2.6.2 加载制度第52-54页
        2.6.3 试验量测方案第54-55页
    2.7 本章小结第55-56页
第三章 梁端底筋锚入式预制梁柱连接节点试验结果第56-85页
    3.1 引言第56页
    3.2 试验过程及现象第56-65页
        3.2.1 试件破坏过程第56-62页
        3.2.2 试件破坏过程比较第62-64页
        3.2.3 试件破坏形态第64-65页
    3.3 滞回曲线分析第65-68页
    3.4 骨架曲线分析第68-69页
    3.5 强度分析第69-74页
        3.5.1 试件强度对比第69-71页
        3.5.2 强度退化第71-74页
    3.6 变形能力分析第74-75页
    3.7 刚度退化分析第75-77页
    3.8 耗能能力分析第77-81页
        3.8.1 试件累积耗能第78-79页
        3.8.2 试件等效粘滞阻尼系数第79-81页
    3.9 钢筋应变分析第81-84页
    3.10 本章小结第84-85页
第四章 梁端底筋锚入式预制梁柱连接节点有限元分析第85-104页
    4.1 引言第85页
    4.2 有限元模型建立第85-98页
        4.2.1 ABAQUS软件介绍第85-86页
        4.2.2 单元类型选择第86页
        4.2.3 材料模型第86-94页
        4.2.4 界面模拟第94-95页
        4.2.5 边界条件与加载第95-96页
        4.2.6 单元划分第96-97页
        4.2.7 有限元模型第97-98页
    4.3 有限元模型分析结果第98-101页
        4.3.1 荷载.位移曲线对比第98-99页
        4.3.2 模型破坏形态对比第99-100页
        4.3.3 钢筋应变分布第100-101页
    4.4 有限元参数分析第101-103页
        4.4.1 新型锚固与附加钢筋搭接混合连接附加钢筋直径参数分析第101-102页
        4.4.2 新型部分高强筋预制装配式框架梁柱连接小型箍筋间距参数分析第102-103页
    4.5 本章小结第103-104页
第五章 梁端底筋锚入式预制梁柱连接塑性铰分析研究第104-122页
    5.1 引言第104页
    5.2 塑性铰长度定义第104-107页
        5.2.1 分析塑性铰长度第104-105页
        5.2.2 物理塑性铰长度第105-107页
    5.3 塑性铰长度模型第107-114页
        5.3.1 国外塑性铰长度计算模型第107-110页
        5.3.2 国内塑性铰长度计算模型第110-113页
        5.3.3 塑性铰长度计算模型汇总第113-114页
    5.4 梁端底筋锚入式预制梁柱连接试验塑性铰第114-117页
    5.5 梁端底筋锚入式预制梁柱连接试件塑性铰长度模型第117-121页
        5.5.1 现有模型计算结果第117页
        5.5.2 本文修正的计算模型第117-121页
    5.6 本章小结第121-122页
第六章 梁端底筋锚入式预制梁柱连接力学计算模型研究第122-134页
    6.1 引言第122页
    6.2 静力计算模型第122-129页
        6.2.1 强度计算第123-125页
        6.2.2 变形计算第125-127页
        6.2.3 计算结果第127-129页
    6.3 往复荷载恢复力模型第129-133页
        6.3.1 恢复力模型介绍第129-130页
        6.3.2 滞回规则第130-132页
        6.3.3 恢复力模型第132-133页
    6.4 本章小结第133-134页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第134-138页
    7.1 总结第134-137页
    7.2 展望第137-138页
致谢第138-139页
参考文献第139-148页
作者简介第148-149页

论文共1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多种晶体结构碳纳米颗粒的制备和光学性质研究
下一篇:Study on Application of Non-Smooth Control The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