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引言 | 第11-14页 |
| 第一章 判决书的结构 | 第14-23页 |
| 一、大陆法系国家 | 第14-15页 |
| 二、英美法系国家 | 第15-17页 |
| 三、两大法系国家判决书的结构对我国判决书改革的启示 | 第17-23页 |
| (一)判决书结构依案件具体情况灵活调整 | 第18-19页 |
| (二)独立的本案事实 | 第19-21页 |
| (三)异议与协同意见 | 第21-23页 |
| 第二章 判决书说理的实现方法(一)——形式逻辑的论证方法 | 第23-36页 |
| 一、大前提的确定 | 第24-28页 |
| (一)大前提确定的基本方法 | 第24-25页 |
| (二)法律漏洞的填补 | 第25-27页 |
| (三)超越法律的续造 | 第27-28页 |
| 二、小前提的确定 | 第28-32页 |
| (一)证据的评价与认定 | 第28-30页 |
| (二)案件事实的构建 | 第30-32页 |
| 三、小前提向大前提的函摄 | 第32-36页 |
| (一)法律的解释 | 第33-34页 |
| (二)事实的要件化 | 第34-36页 |
| 第三章 判决书说理的实现方法(二)——非形式逻辑的论证方法 | 第36-43页 |
| 一、利益衡量 | 第37-38页 |
| 二、探效推理 | 第38-39页 |
| 三、立法目的考量 | 第39-40页 |
| 四、习惯与民俗 | 第40-43页 |
| 第四章 判决书说理的保障 | 第43-51页 |
| 一、法官的能力及相关任职保障 | 第43-45页 |
| (一)法官的选拔与培训 | 第43-44页 |
| (二)法官助理 | 第44页 |
| (三)法官责任 | 第44-45页 |
| 二、法官公开心证和释明义务 | 第45-47页 |
| (一)法官公开心证和释明义务的内涵与作用 | 第45-46页 |
| (二)对法官心证公开和释明义务的限制 | 第46-47页 |
| 三、构建更为完善的案例指导制度 | 第47-48页 |
| 四、审级制度改革 | 第48-51页 |
| 结论 | 第51-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