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什河上游小流域森林生态系统水文功能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3页 |
1 绪论 | 第13-20页 |
·前言 | 第13页 |
·研究背景 | 第13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页 |
·森林水文学研究综述 | 第13-18页 |
·森林水文学发展 | 第14-16页 |
·森林水文过程的研究 | 第16-18页 |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研究目标 | 第18页 |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2 研究区域概况与研究方法 | 第20-31页 |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0-21页 |
·降水规律和特征 | 第21-25页 |
·降雨量级分布 | 第21-22页 |
·降水分布规律 | 第22-24页 |
·日最大降雨量特征 | 第24-25页 |
·试验地选择与调查 | 第25-26页 |
·试验方法 | 第26-28页 |
·试验设计 | 第26-27页 |
·野外试验测定 | 第27页 |
·枯落物层持水性能测定 | 第27页 |
·土壤水分及物理性质测定 | 第27-28页 |
·土壤渗透性及蓄水能力测定 | 第28页 |
·试验数据分析方法 | 第28-31页 |
·树干茎流量计算 | 第28页 |
·林冠截留量计算 | 第28-29页 |
·枯落物层各项数据计算 | 第29-30页 |
·土壤物理性质计算公式 | 第30-31页 |
3 林冠层对降雨截持能力 | 第31-39页 |
·林内穿透雨特征 | 第31-32页 |
·树干茎流特征 | 第32-33页 |
·林冠截留特征 | 第33-37页 |
·林冠截留与林外降雨的关系 | 第33-34页 |
·不同雨量级下林冠截留特征 | 第34-35页 |
·林冠截留量月分配特征 | 第35-36页 |
·林冠对降雨的再分配 | 第36-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4 枯落物层水文生态功能 | 第39-50页 |
·枯落物蓄积量 | 第39-40页 |
·枯落物的持水能力 | 第40-41页 |
·枯落物的持水特性 | 第41-43页 |
·枯落物持水过程分析 | 第43-46页 |
·枯落物吸水速率分析 | 第46-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5 土壤层水文生态功能 | 第50-61页 |
·土壤水分垂直分布特征 | 第50页 |
·土壤物理性状 | 第50-52页 |
·土壤容重 | 第51-52页 |
·土壤孔隙度 | 第52页 |
·土壤的蓄水能力 | 第52-53页 |
·土壤的渗透性能 | 第53-55页 |
·不同林分类型涵养水源能力比较 | 第55-56页 |
·不同林分类型地表径流分析 | 第56-59页 |
·降雨量级对地表径流的影响 | 第56-57页 |
·地表径流的月分配 | 第57-58页 |
·地表径流与降雨的关系 | 第58-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6 不同林分类型水源涵养能力评价 | 第61-70页 |
·层次分析法(AHP)概述 | 第61页 |
·层次分析法(AHP)的基本原理 | 第61页 |
·层次分析法(AHP)的特点 | 第61页 |
·确定指标权重的基本步骤 | 第61-64页 |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 第61-62页 |
·构造成对比较判断矩阵 | 第62-63页 |
·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 第63页 |
·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 第63-64页 |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和层次结构 | 第64-65页 |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65-68页 |
·判断矩阵的构建 | 第65-66页 |
·各层权重确定 | 第66-68页 |
·综合评价 | 第68-69页 |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7 不同林分类型蓄水能力对地表产流的影响预测 | 第70-88页 |
·径向基函数(RBF)网络模型概述 | 第70-71页 |
·蓄水能力对地表产流的预测神经网络算法 | 第71-72页 |
·蓄水能力对地表产流的影响预测 | 第72-87页 |
·蓄水能力对地表产流的影响预测步骤 | 第72页 |
·数据采集和预处理 | 第72-79页 |
·蓄水能力对地表产流的预测神经网络算法的实现 | 第79-82页 |
·仿真预测与分析 | 第82-87页 |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结论 | 第88-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8-99页 |
致谢 | 第99-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