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9-10页 |
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插图清单 | 第17-20页 |
表格清单 | 第20-2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1-31页 |
1.1 半主动悬架系统研究进展 | 第21-25页 |
1.1.1 有级可调减振器 | 第22页 |
1.1.2 无级可调减振器 | 第22-23页 |
1.1.3 自供电阻尼可调减振器 | 第23-24页 |
1.1.4 半主动空气悬架 | 第24-25页 |
1.1.5 半主动油气悬架 | 第25页 |
1.2 半主动悬架的控制策略 | 第25-27页 |
1.3 半主动悬架构件可靠性研究的意义 | 第27-28页 |
1.4 汽车零部件可靠性及疲劳寿命研究现状 | 第28-29页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第29-31页 |
1.5.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9页 |
1.5.2 本文创新点 | 第29-31页 |
第二章 悬架构件疲劳可靠性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31-47页 |
2.1 悬架构件材料的疲劳寿命特性 | 第31-34页 |
2.1.1 悬架构件材料的应力—寿命曲线 | 第31-33页 |
2.1.2 悬架构件材料的循环应力—应变曲线 | 第33页 |
2.1.3 悬架构件材料的应变—寿命曲线 | 第33-34页 |
2.2 疲劳累积损伤理论 | 第34-36页 |
2.2.1 线性累积损伤理论 | 第34-35页 |
2.2.2 双线性累积损伤理论 | 第35页 |
2.2.3 非线性累积损伤理论 | 第35-36页 |
2.3 基于名义应力法的疲劳寿命预测 | 第36-39页 |
2.3.1 名义应力法的寿命预测过程 | 第36页 |
2.3.2 等幅载荷下的寿命预测 | 第36-37页 |
2.3.3 变幅载荷下的寿命预测 | 第37-38页 |
2.3.4 随机载荷下的寿命预测 | 第38-39页 |
2.4 基于局部应力—应变法的疲劳寿命预测 | 第39-41页 |
2.4.1 局部应力—应变的计算 | 第39-40页 |
2.4.2 疲劳损伤和疲劳寿命的计算 | 第40-41页 |
2.5 等幅循环载荷下的可靠性计算 | 第41-43页 |
2.5.1 应力—寿命模型 | 第41页 |
2.5.2 剩余强度模型 | 第41-43页 |
2.6 变幅循环载荷下的可靠性计算 | 第43-44页 |
2.7 随机载荷下的可靠性计算 | 第44-45页 |
2.7.1 动态应力—强度干涉模型 | 第44-45页 |
2.7.2 随机载荷下的可靠性分析 | 第45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三章 半主动悬架构件的动态疲劳可靠度计算 | 第47-65页 |
3.1 半主动悬架的自适应随机最优控制模型 | 第47-53页 |
3.1.1 四分之一车辆的半主动悬架控制模型 | 第47-49页 |
3.1.2 LQG控制器 | 第49页 |
3.1.3 权系数对控制输出量的影响 | 第49-51页 |
3.1.4 自适应LQG控制及仿真 | 第51-53页 |
3.2. 悬架构件动态疲劳可靠度的计算 | 第53-64页 |
3.2.1 车速恒定时随机动载荷的统计规律 | 第53-59页 |
3.2.2 车速变化时随机动载荷的概率模型 | 第59-61页 |
3.2.3 动态疲劳可靠度的计算模型 | 第61-62页 |
3.2.4 仿真计算 | 第62-64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四章 基于随机最优控制的悬架构件疲劳寿命预测 | 第65-95页 |
4.1 基于整车七自由度模型的半主动悬架控制器的设计 | 第65-69页 |
4.2 悬架构件的有限元建模 | 第69-74页 |
4.2.1 几何模型导入与简化 | 第69-71页 |
4.2.2 单元选择和网格划分 | 第71-73页 |
4.2.3 单元连接方式的模拟 | 第73-74页 |
4.3 前悬架多体刚柔耦合建模和有限元强度分析 | 第74-85页 |
4.3.1 多体动力学及仿真软件简介 | 第74-76页 |
4.3.2 建立麦氏前悬架的多刚体动力学模型 | 第76-78页 |
4.3.3 建立麦氏前悬架的刚柔耦合多体动力学模型 | 第78-81页 |
4.3.4 前悬架构件典型工况下的静力学强度分析 | 第81-85页 |
4.4 整车Adams多体模型的建立 | 第85-87页 |
4.4.1 磁流变减振器前悬架模型的建立 | 第85页 |
4.4.2 磁流变减振器后悬架模型的建立 | 第85-86页 |
4.4.3 车身模型的建立 | 第86页 |
4.4.4 发动机模型的建立 | 第86-87页 |
4.4.5 整车模型的建立 | 第87页 |
4.5 整车Adams与Matlab联合控制仿真 | 第87-90页 |
4.6 悬架下摆臂的疲劳寿命求解 | 第90-94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第五章 基于变论域模糊控制的悬架构件疲劳寿命预测 | 第95-111页 |
5.1 模糊控制的插值机理 | 第95-98页 |
5.2 变论域模糊控制的理论和算法 | 第98-101页 |
5.2.1 设计思想和整体结构 | 第98-99页 |
5.2.2 变论域伸缩因子的定义 | 第99页 |
5.2.3 变论域模糊控制算法 | 第99-101页 |
5.3 变论域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 第101-106页 |
5.4 联合仿真 | 第106-108页 |
5.5 疲劳寿命分析 | 第108-109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09-111页 |
第六章 基于实测信号的下摆臂疲劳寿命计算 | 第111-119页 |
6.1 半主动悬架实车台架实验 | 第111-113页 |
6.1.1 试验仪器与设备 | 第111-112页 |
6.1.2 试验条件 | 第112页 |
6.1.3 试验结果分析 | 第112-113页 |
6.2 悬架下摆臂应变信号测试与寿命计算 | 第113-117页 |
6.2.1 奇异信号的处理 | 第113-114页 |
6.2.2 基于实测信号的疲劳寿命计算 | 第114-117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117-119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19-121页 |
7.1 总结 | 第119-120页 |
7.2 展望 | 第120-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2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