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管理视角下动态能力对合资汽车企业自主创新的影响机制研究--基于大众一汽发动机(大连)有限公司的扎根分析
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1 绪论 | 第9-16页 |
1.1 问题提出 | 第9-10页 |
1.2 选题意义 | 第10-12页 |
1.2.1 实践意义 | 第10-11页 |
1.2.2 理论意义 | 第11-12页 |
1.3 研究思路和框架 | 第12-14页 |
1.3.1 研究内容及思路 | 第12页 |
1.3.2 研究框架 | 第12-14页 |
1.4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4-16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6-25页 |
2.1 自主创新综述 | 第16-19页 |
2.1.1 自主创新的定义 | 第16-17页 |
2.1.2 合资企业的自主创新 | 第17-19页 |
2.2 知识管理综述 | 第19-21页 |
2.2.1 知识的定义 | 第19页 |
2.2.2 知识管理定义 | 第19-21页 |
2.2.3 合资汽车企业的知识管理 | 第21页 |
2.3 动态能力综述 | 第21-22页 |
2.4 动态能力、自主创新和知识管理 | 第22-23页 |
2.5 文献评述 | 第23-25页 |
3 研究设计 | 第25-30页 |
3.1 案例选择 | 第25-26页 |
3.1.1 选择标准 | 第25页 |
3.1.2 案例企业介绍 | 第25-26页 |
3.2 数据收集 | 第26-28页 |
3.2.1 数据获取途径 | 第26-27页 |
3.2.2 问卷的统计分析 | 第27-28页 |
3.3 数据分析策略 | 第28-30页 |
4 数据分析 | 第30-46页 |
4.1 开放式编码 | 第30-38页 |
4.2 主轴式编码 | 第38-44页 |
4.2.1 主范畴一——吸收能力 | 第38-41页 |
4.2.2 主范畴二——学习能力 | 第41-42页 |
4.2.3 主范畴三——创新能力 | 第42-44页 |
4.3 选择式译码 | 第44-46页 |
5 研究发现和概念模型 | 第46-56页 |
5.1 吸收能力 | 第46-48页 |
5.2 学习能力 | 第48-50页 |
5.3 创新能力 | 第50-53页 |
5.4 影响机制的分析框架 | 第53-56页 |
5.4.1 分析框架 | 第53页 |
5.4.2 影响机制解析 | 第53-56页 |
6 结论和展望 | 第56-59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6-57页 |
6.2 研究局限 | 第57页 |
6.3 未来研究方向 | 第57-59页 |
附录 | 第59-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9页 |
后记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