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诉讼法论文--刑事诉讼法论文

刑事被害人损害赔偿权保护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绪论第12-18页
    一、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第12-13页
    二、 研究综述第13-14页
    三、 研究方法第14页
        (一) 历史研究方法第14页
        (二) 比较研究方法第14页
    四、 论文框架第14-16页
    五、 写作说明第16-18页
        (一) 关于概念表述第16页
        (二) 关于被害人范围第16-18页
第一章 刑事被害人损害赔偿权概述第18-46页
    一、 刑事被害人损害赔偿权的界定第18-30页
        (一) 刑事被害人的定义第18-24页
        (二) 损害赔偿权的定义第24-25页
        (三) 刑事损害赔偿与刑事赔偿、刑事补偿第25-27页
        (四) 刑事损害赔偿与侵权损害赔偿第27-30页
    二、 刑事被害人损害赔偿权的理论基础第30-39页
        (一) 人权观第30-33页
        (二) 正义观第33-36页
        (三) 报应观第36-39页
    三、 刑事被害人损害赔偿权的保护意义第39-46页
        (一) 保护人权的必然要求第39-40页
        (二) 有利于惩罚和预防犯罪第40-42页
        (三) 有利于节约司法资源,实现刑罚宽缓第42-46页
第二章 刑事被害人损害赔偿权的保护历程第46-80页
    一、 刑事被害人损害赔偿权的历史演变第46-60页
        (一) 刑事被害人损害赔偿权之源起第46-51页
        (二) 刑事被害人损害赔偿权之衰落第51-55页
        (三) 刑事被害人损害赔偿权之复兴第55-60页
    二、 刑事被害人损害赔偿权历史发展的驱动因素第60-80页
        (一) 新的犯罪本质观第60-68页
        (二) 刑法的私法化第68-73页
        (三) 恢复性司法第73-80页
第三章 我国刑事被害人损害赔偿权保护现状与分析第80-106页
    一、 刑事被害人损害赔偿权保护现状第80-84页
        (一) 刑事实体中的损害赔偿权保护第80-82页
        (二) 诉讼程序中的损害赔偿权保护第82-83页
        (三) 执行程序中的损害赔偿权保护第83-84页
    二、 刑事被害人损害赔偿权保护现状分析第84-106页
        (一) 损害赔偿权的权属不清第84-95页
        (二) 损害赔偿权的功能薄弱第95-98页
        (三) 损害赔偿权的路径单一第98-106页
第四章 刑事被害人损害赔偿权保护的域外经验第106-122页
    一、 国际会议之相关决议第106-107页
    二、 各国及地区立法之规定与评析第107-122页
        (一) 美国立法规定与评析第107-108页
        (二) 英国立法规定与评析第108-109页
        (三) 德国立法规定与评析第109-113页
        (四) 法国立法规定与评析第113-115页
        (五) 日本立法规定与评析第115-117页
        (六) 俄罗斯立法规定与评析第117-118页
        (七) 台湾地区立法规定与评析第118-122页
第五章 我国刑事被害人损害赔偿权保护之完善第122-140页
    一、 确认损害赔偿权的民事属性第122-128页
        (一) 权利主体第122-124页
        (二) 全面赔偿第124-126页
        (三) 优先赔偿第126-128页
    二、 确立损害赔偿权的责任功能第128-132页
        (一) 损害赔偿作为司法转处适用条件之一第128-129页
        (二) 损害赔偿作为非刑罚方法可以单独适用第129-130页
        (三) 损害赔偿作为影响刑罚裁量的法定情节第130-131页
        (四) 损害赔偿作为影响刑罚执行的法定情节第131-132页
    三、 完善损害赔偿权的实现路径第132-140页
        (一) 赋予单独或附带提起民事诉讼选择权第132页
        (二) 完善财产保全与先行支付第132-133页
        (三) 推广刑事调解与和解第133-135页
        (四) 加强执行程序保护第135-138页
        (五) 设立创造性赔偿制度第138-140页
参考文献第140-148页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科研成果第148-150页
后记第150页

论文共15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环境人格权
下一篇:中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轨迹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