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雾凝聚机理的模拟及实验研究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4页 |
| 1.1 课题的相关背景及来源 | 第10-11页 |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 1.3 课题研究的方法 | 第12页 |
| 1.4 本课题的主要工作 | 第12-14页 |
| 第2章 油雾凝聚机理的理论研究 | 第14-34页 |
| 2.1 油雾颗粒的受力分析 | 第14-18页 |
| 2.1.1 范德华力 | 第14-16页 |
| 2.1.2 静电力 | 第16-17页 |
| 2.1.3 液桥力 | 第17-18页 |
| 2.2 油雾颗粒的碰壁运动理论 | 第18-27页 |
| 2.2.1 液滴碰壁的过程 | 第19-20页 |
| 2.2.2 液滴碰壁模型的研究发展 | 第20-22页 |
| 2.2.3 两个典型的液滴碰壁模型 | 第22-26页 |
| 2.2.4 油雾颗粒碰壁的分析 | 第26-27页 |
| 2.3 O'Rourke碰撞凝聚理论 | 第27-33页 |
| 2.3.1 O'Rourke碰撞凝聚模型 | 第28-30页 |
| 2.3.2 O'Rourke碰撞模型的改进 | 第30-33页 |
| 2.4 小结 | 第33-34页 |
| 第3章 基于FLUENT的凝缩嘴凝聚性能模拟 | 第34-52页 |
| 3.1 FLUENT软件简介 | 第34-37页 |
| 3.1.1 FLUENT软件结构 | 第34-35页 |
| 3.1.2 FLUENT可求解的问题 | 第35页 |
| 3.1.3 FLUENT的求解步骤 | 第35-36页 |
| 3.1.4 FLUENT的特点 | 第36-37页 |
| 3.2 数值模拟的模型选择及耦合计算 | 第37-42页 |
| 3.2.1 湍流模型 | 第37-38页 |
| 3.2.2 颗粒的轨道模型 | 第38-39页 |
| 3.2.3 射流源模型 | 第39-40页 |
| 3.2.4 碰撞凝聚模型 | 第40-41页 |
| 3.2.5 破碎模型 | 第41-42页 |
| 3.2.6 耦合计算 | 第42页 |
| 3.3 Gambit建模 | 第42-44页 |
| 3.4 数值模拟结果 | 第44-51页 |
| 3.4.1 油雾压力为10kPa时的模拟结果 | 第44-46页 |
| 3.4.2 油雾压力为20kPa时的模拟结果 | 第46-49页 |
| 3.4.3 油雾压力为30kPa时的模拟结果 | 第49-51页 |
| 3.5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51-52页 |
| 第4章 凝缩嘴凝聚性能的实验研究 | 第52-68页 |
| 4.1 实验目的 | 第52页 |
| 4.2 实验原理 | 第52-53页 |
| 4.3 实验器材 | 第53-55页 |
| 4.4 实验步骤 | 第55-56页 |
| 4.5 实验注意事项 | 第56页 |
| 4.6 正交实验的数据分析 | 第56-67页 |
| 4.6.1 油雾压力为10kPa时的正交实验 | 第56-60页 |
| 4.6.2 油雾压力为20kPa时的正交实验 | 第60-63页 |
| 4.6.3 油雾压力为30kPa时的正交实验 | 第63-67页 |
| 4.7 正交实验结论 | 第67-68页 |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8-70页 |
| 5.1 结论 | 第68页 |
| 5.2 展望 | 第68-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 致谢 | 第74-76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