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3-4页 |
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符号说明 | 第17-24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24-52页 |
1.1 中空纤维膜接触器 | 第24-27页 |
1.1.1 中空纤维膜接触器简介 | 第24-26页 |
1.1.2 中空纤维膜接触器的应用 | 第26-27页 |
1.2 传质理论 | 第27-31页 |
1.2.1 双膜理论、溶质渗透理论和表面更新理论 | 第27-29页 |
1.2.2 阻力串联模型 | 第29-31页 |
1.3 过程强化技术 | 第31-38页 |
1.3.1 中空纤维膜接触器内的传统过程强化技术 | 第31-33页 |
1.3.2 第三相液滴强化技术 | 第33-38页 |
1.4 两相分散流的流体力学研究 | 第38-47页 |
1.4.1 管内液液两相分散流 | 第38-40页 |
1.4.2 液滴粒径分布和液滴行为 | 第40-43页 |
1.4.3 多相流模型研究 | 第43-46页 |
1.4.4 隐马尔科夫模型(Hidden Markov Model,HMM) | 第46-47页 |
1.5 分散液膜过程 | 第47-49页 |
1.5.1 液膜技术简述 | 第47-48页 |
1.5.2 中空纤维更新液膜 | 第48-49页 |
1.6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 | 第49-52页 |
第二章 中空纤维管内液液两相分散流的可视化研究 | 第52-68页 |
2.1 引言 | 第52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52-54页 |
2.2.1 实验装置及流程 | 第52-53页 |
2.2.2 实验药品与膜器 | 第53-54页 |
2.2.3 实验数据处理 | 第54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54-66页 |
2.3.1 分散流的形成条件 | 第54-57页 |
2.3.2 液滴粒径的径向分布 | 第57-59页 |
2.3.3 分散流在管内的发展变化 | 第59-66页 |
2.4 小结 | 第66-68页 |
第三章 中空纤维管内液液两相分散流液滴群分布研究 | 第68-82页 |
3.1 引言 | 第68页 |
3.2 分散流液滴粒径分布的轴向变化 | 第68-75页 |
3.2.1 油水比的影响 | 第68-72页 |
3.2.2 搅拌转速的影响 | 第72-73页 |
3.2.3 流速的影响 | 第73-74页 |
3.2.4 中空纤维管内径的影响 | 第74-75页 |
3.3 管内液液两相分散流的群体平衡方程 | 第75-81页 |
3.3.1 模型建立和数值求解介绍 | 第75-78页 |
3.3.2 模型模拟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78-81页 |
3.4 小结 | 第81-82页 |
第四章 中空纤维管程液液两相分散流传质强化机理研究 | 第82-104页 |
4.1 引言 | 第82页 |
4.2 基于PBM-隐马尔科夫模型的传质强化模型 | 第82-88页 |
4.2.1 模型假设 | 第82-83页 |
4.2.2 模型的建立和计算方法 | 第83-88页 |
4.3 中空纤维更新液膜实验 | 第88-103页 |
4.3.1 实验装置及流程介绍 | 第88-91页 |
4.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91-103页 |
4.4 小结 | 第103-104页 |
第五章 中空纤维膜接触器壳程液液两相分散流的传质强化应用实例 | 第104-138页 |
5.1 引言 | 第104页 |
5.2 中空纤维膜接触器壳程内停留时间分布曲线与传质过程的联系 | 第104-113页 |
5.2.1 模型建立 | 第104-108页 |
5.2.2 结果与讨论 | 第108-113页 |
5.3 基于中空纤维膜接触器的料液预分散液膜技术 | 第113-127页 |
5.3.1 简介 | 第114-116页 |
5.3.2 实验部分 | 第116-118页 |
5.3.3 理论部分 | 第118-120页 |
5.3.4 结果与讨论 | 第120-127页 |
5.4 基于中空纤维膜接触器的有机相预分散液膜技术 | 第127-136页 |
5.4.1 简介 | 第128-130页 |
5.4.2 结果与讨论 | 第130-136页 |
5.5 小结 | 第136-138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138-140页 |
参考文献 | 第140-148页 |
致谢 | 第148-150页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50-152页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第152-153页 |
附件 | 第153-154页 |